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李伟伟创意 > 正文

科教网对话张培合(二):真正的大家必定具有君子之范

李伟伟创意
来源: 标签: 2017-08-21 19:04:18
近日,科教网工作人员黄诗煊、张宁登门拜访了张培合老师,请他从君子文化的理念、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家风范的剖析、创业者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
著名文化学者张培合先生,现任金花投资控股集团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会长、西安文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全民悦读会联盟副主席等职。

张培合
 
多年来,张培合在研究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矢志不渝的奋斗着,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开坛立座传经布道。先后出版了《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广思集》、《思想的力量》、《君子之范》、《知行合一》等著作,并在各种场合结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开展演讲,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各界的普遍赞同。近日,科教网工作人员黄诗煊、张宁登门拜访了张培合老师,请他从君子文化的理念、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家风范的剖析、创业者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
 
以下是对话内容(此文摘录张培合对大家风范的谈论)
 
科教网:读了您的新著《君子之范》的人都知道,书中主要提到了肖云儒、贾平凹、王西京、雷珍民等文化大家践行的君子之范,请您谈下当初的创作构想和创作历程。
 
张培合:其实我创作《君子之范》这本书,明确创作的思路和源泉,还是得益于2012年,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社会的各种乱象。反思之后,我对部分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进行了反复研究,我发现当下中国人缺失的恰恰是君子文化,但是君子文化也并不是完全缺失了,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他们的处事为人有君子的示范作用。只不过他们的这种精神内涵、他们的一些良好行为没有被挖掘出来。记得,时任咱们陕西社科院院长的杨尚勤老师当时提醒我说,培合你跟陕西文化艺术界这些大家走的近,也比较了解他们,你能不能写一本书叫《读懂大家》,其实他们成为大家的原因就是得益于自己的人品和艺品,光有艺没有人品也不行,光有人品没有艺也成不了大家,成为大家他必然就是先会做人,再会做艺,我觉得杨院长给我出的这个课题很好。 

肖云儒
 
所以我就有意识的注重我身边这些大家的一些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文化名家中,我这几年关注了肖云儒老师,肖云儒老师的这种高尚品德其实就是君子之风,他77岁了,他也不是经商的,他能把他攒的钱1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交大文学院做为奖学金,而他自己住的还是单位的房子,并不是很好的商品房,我到他家里去过,也很普通,他自己还在默默无闻的为丝路文化奔波,一直在周游列国,这是年轻人都做不到的。他虽然对西部文化、西部文艺理论造诣非常深,但是他对年轻人又特别的有礼貌、也特别的谦虚、特别的儒雅。我跟他年龄要差两轮的,可是他对我这种尊重、这种厚爱,这就是君子之范,有君子这种作风,君子是厚德载物,肖老师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他还有许多风格我需要向社会展示出来,让大家去了解,去看他为什么能成为大家。

雷珍民
 
还有雷珍民,雷珍民老师早年家里遇到的事是非常残酷的,过的那种日子别人想都不敢想,可是他扛过来了,他怎么能成为大家的?怎么能成为中国书坛赫赫有名的一个大师级人物,当然靠人品、靠修养,他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怎么对待家人、社会,怎么有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我经过这么多年有意识的去接触了解,我要把这些以最简练的语言向社会展示出来。
 
王西京主席少年的经历也很坎坷,生活也艰辛,他跟母亲从临潼到灞桥,和他继父关系的那种微妙,最后演变为人间最美好的亲情,他对继父跟亲生父亲一样去孝敬,给继父养老送终,成为长安城里的美谈。这些都要向社会展示出来,1962年给王西京发了一张西安美院附中入学表的胡民老师,他从1962年开始孝敬这位老师,一直做到现在,胡民老师给他了一张入学表,成就了他的美术生涯和事业,成为一代大家。所以他感恩胡民这样的一些老师,胡民老师75岁大寿,是王西京在钟楼饭店隆重举办。胡民老师85岁大寿,是王西京在曲江宾馆隆重承办。胡民老师家里许多事情,王西京和他的学生都去办。从1962年开始54年来不遗余力的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君子怀有感恩之心。他的母亲、他的岳母都是90多岁,这两个老人生病有病,他什么工作都可以放弃,为了老人去尽孝去行善,对子女、对社会也都一样,按理来说他是1946年的,比我要大那么多岁,可是他与我处的跟兄弟一样,对我也非常尊重,没有因为自己位置高,没有因为自己名气大,没有因为自己在业界作为高而小瞧我、小瞧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每个人都非常尊重。这就是君子的胸怀,君子胸怀坦荡,能包容一切,真的是海纳百川。

王西京
 
社会人有许多人对不起王西京,外面有人欠他许多钱,有几百万元的,也有些上千万元的,他不好意思要。我说为啥不要呢?他说想还就还了,不想还你要也要不下。他就是这样一种人,这不是君子之范吗?他更多的在承担在奉献,没有他就没有陕西美协的今天。陕西美术协会画家的风气、画家的艺术造诣、社会感染力甚至画家的作品价值,在大幅度提升,就是因为王西京当主席以后提升了陕西整体的美术事业的进步,真正的推动了陕西审美意识的提高,也推动了全民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样有君子风范的人,我要向社会推出来。

贾平凹
 
第四个是贾平凹。贾平凹按理来说幼年住在山区,在文革期间家里又饱受迫害,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是心灵受过摧残的人。可是他忍辱负重,贾平凹最大的成功就是君子里面的忍辱负重,强大的承受力,强大的包容性,他已经成为一代大家,连续多年是全球华语读者评出的作家第一名,莫言得诺贝尔奖以后,莫言是第一,他是第二。尽管他也受到社会上这样那样的攻击、诋毁,可是他不以为然,他坦然面对,这就是君子的作风。而且他对文学青年、文学爱好者也是很厚爱的,他有他做人的原则,他不畏权贵,不为柴米巴结权贵和领导。这就是他的君子之范。
其实像雷涛、李艳秋等好多都是有君子之范,但是由于我的篇幅有限,我就选四个代表人物,一个是文化理论界的肖云儒,一个是书法界的雷珍民,一个是美术界的王西京,一个是文学界的贾平凹,我选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希望把他们这一种做人处事为人的这种风范,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这种永担责任的美德,向社会展示出来。本来这本书叫《读懂大家》,最后我一想大家太多了,就是《君子之范》。前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社和浙江大学在西湖边举行了一场中国君子文化论坛,轰动全国,《光明日报》有一个整版来宣传君子文化。我们中国大家践行的就是君子文化,君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老树新枝,完全可以开放出艳丽的花朵。君子文化是完全可以接地气,可操作性、可落地、可实施的,每个人按君子文化的要求去做,去尽孝行善、担责感恩,去讲诚信、讲规矩,这社会就会变得慢慢好起来。
 
习主席2016年在5月4号北京大学讲话也大谈君子文化,希望中国每个人都按君子的这种规范去做好仁义礼智信,去做好温良恭俭让,去做好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我这书就起名为《君子之范》,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构思,这本书我用了很重的笔墨,其他是我对社会现象文化的思考。主要是把这四个大家背后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向大家向社会推介出来。最近很多人看了都给我打电话,包括西安市政协主席董军看完这四个大家的事迹很感动,给我发短信,说确实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对这四个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大家就是大家。

科教网:桂维民也是您非常好的朋友,您怎么评价桂维民先生呢?
 
张培合:桂维民先生我认为是陕西这些厅级官员里面值得钦佩值得尊重的一个知识型的官员,桂维民是从核工业部的一家大型企业干起来的,他起步非常早。他陪同了中共西安市委三任市委书记一起工作,陪同了三任省委书记一起工作,个人人品好,工作能力是非常强的。最后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位置上退下来,到陕西省人民政府担任参事一职。维民老师谦虚低调、儒雅好学,个别官员的官僚气息在他身上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这个人特别善于学习,而且除过他在全国应急管理方面是专家,是教授,是学者,在全国主讲应急管理这门课程,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走进政府机关。另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游走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一带,鄱阳湖边、洞庭湖畔,松花江流域,天山脚下,漠北高原,港澳台地区。他利用游览时间在写古典诗。古典诗写出了气势写出了水平,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尤其受到了赫赫有名的95岁的大师级人物霍松龄教授的高度评价,还受到了对中国古体诗造诣颇深的原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的高度评价。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行吟集》,首印量一万册,一个月就售謦。

桂维民
 
他是个特别好学的人,尽管学识那么渊博、职务那么高,但是他能够善待出现在他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他对年轻人非常尊重,没有距离感,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他就是一种接地气的官员,这就符合习主席所说的官员要接地气,官员要扎根基层,官员也要学会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我觉得桂维民老师这一点做的好,很正派的一个人。现在官员能做到像他这么正派、这么清廉、这么好学、这么喜欢阅读的不多了。我打交道的官员很多,个别官员官气太重,总是感觉到人民群众有距离感,比较傲慢。我认为在桂维民老师身上看不到那种官员傲慢的任何气息,所以他社会群众的基础也好,也善于跟文化艺术界老师们交流,这样的官员值得尊重,这就是我对桂维民老师的评价。
 
科教网:我想这也是一种君子风范。
 
张培合: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