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北京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
邵峰 最年轻院士办公室仅4平米
邵峰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回国,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开始独立研究生涯。
邵峰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感染致病和宿主免疫如何识别和清除入侵病原的分子机制,目前已发现、鉴定了3个识别细菌主要模式分子的重要免疫受体/感知蛋白,形成了细胞质抗细菌天然免疫识别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为细菌疫苗和疫苗佐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邵峰先后荣获霍华德·休斯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他作为首位大陆本土科学家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他作为第六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更在年底斩获了新科院士这一殊荣。
邵峰的实验室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三楼,推门进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拥挤的学生办公室,右侧是生物化学实验室;最里侧的小房间,是邵峰的办公室,一间只有4平方米大小的办公室。
邵峰说,他希望自己的团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不断做出里程碑式的工作,持续领跑国际前沿。邵峰告诉记者,今后他的实验室将两路并进,一是继续寻找更多新的重要蛋白分子、不断揭开细菌感染和人体免疫的生命奥秘;二是筛选化合物小分子,在治疗败血症等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上有所突破。
邵峰坦言,目前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太多,让许多青年科研人员迷失了方向,甚至浪费了宝贵的学术生命。“科学家的心思一旦离开实验室,就很难再回来了。”所以他招学生比较挑剔,更倾向于刻苦踏实、绝不轻言放弃的学生,而且他特别看重学生面对“实验失败”这一常态的抗压能力。
□延伸阅读
“北京学者计划”3年捧出4院士
据北京市人社局介绍,2012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实施“北京学者计划”,每两年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选拔不超过15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有发展潜力并被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北京学者,瞄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名家大师的目标进行重点培养。
据介绍,“北京学者计划”的选拔程序相当严格,需数百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通过两轮通信和一次会议评审进行把关,分别考察候选人学风品德、学术影响、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要素,严把入口关。
在支持学者创新发展方面,北京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是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差异,强调个性化培养,为每位学者量身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聘请院士或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导师或咨询专家。
其次是包容科研“失败”,合理设定培养周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为6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3年,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支持,培养周期内不进行考核,只进行一次评估,周期结束后经专家评估可再延长一个周期。
第三是注重学科建设的持续性,进行团队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位学者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单位的创新团队,引导学者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养和支持,以学者本人培养带动团队培养,形成人才梯队。
四是遵循科研工作规律,给予学者充分自主权,培养周期内每年给予学者100万元培养经费(其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为每年20万元)。培养经费用于学者及其团队的培养和科研工作,包括聘请学术导师和学术助手、出版学术专著、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5个方面,学者对经费使用具有自主权。
相比于国内其他鼓励科技人才发展的计划,“北京学者计划”非常独特也是成功之处就是学者对培养经费使用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更为灵活的方式,更加方便了科技实验等学术工作的开展。有专家表示,此前有些国内鼓励科技人才发展的计划,其规定甚至严格到了说买A试剂就绝不能买B试剂,邀请函上缺个座机电话都不行,项目内资金报销也绝不能混用。这些过于死板的规定,对于科学家开展科研活动和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一定阻碍。
北京市人社局介绍,通过实施“北京学者计划”等项目,北京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自2012年底以来,“北京学者计划”已实施3年且成效显著,共评选出两批28位学者,全部为北京最高层次领军人才,其中已有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目前,北京科研单位的13名两院院士分布在生命科学、医药卫生、材料学、土木建筑、电子信息、食品工程等专业领域,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京华时报记者赵鹏)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