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上“大专家.COM”举行“全国百万医生入站”仪式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大专家COM 2018-04-29 17:11:41
科教网讯(李伟伟 成媛媛)由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等8个单位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承办的2018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于2018年4月29日-30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

科教网讯(李伟伟 成媛媛)由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等8个单位联合主办,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承办的“2018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于2018年4月29日-30日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工程院召开“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筹建工作会议;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战略研究(2035)”重大咨询项目启动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会。中国出版集团举行《整合医学》专著第三卷和第四卷的首发式。全国首家整合医学教育平台“大专家.COM”举行“全国百万医生入站”仪式。

据了解,“大专家.COM”,是中国医疗界为个贯彻《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由终南山、樊代明等7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发起所建立。

发起“大专家.COM”平台的71名院士都是谁?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呼吸病学
擅长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间质性肺炎等呼吸道疑难杂症。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消化病学
擅长疾病:消化道肿瘤,慢性肝脏疾病。

陈洪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皮肤性病学
擅长疾病:各种疑难皮肤病,特别是皮肤肿瘤、真菌病、免疫性疾病、性传播疾病。

廖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皮肤性病学
擅长疾病:真菌病、性病。

曾溢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医学遗传学
擅长疾病: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心血管病学
擅长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孙颖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泌尿外科学
擅长疾病:前列腺癌和微创泌尿外科以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

宁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内分泌学
擅长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疑难杂症,包括难治性糖尿病血糖控制和糖尿病并发症。

侯凡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肾脏病学
擅长疾病: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刘志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肾脏病学
擅长疾病: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足细胞病等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治疗等方面。

郎景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妇产科学
擅长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妇科肿瘤,疑难妇科疾病的诊治。

王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呼吸病学
擅长疾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支,肺气肿),呼吸衰竭,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症。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肾脏病学
擅长疾病:疑难肾病的诊治,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老年缺血性肾病及急慢性肾衰的诊治,在延缓慢性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韩雅玲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心血管病学
擅长疾病: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高龄急危重症冠心病的抢救和治疗及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诊治。

希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在肿瘤外科、肿瘤免疫治疗以及肿瘤流行病学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科研成果。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中药学
擅长疾病:主要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研工作。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感染病学
擅长疾病: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对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有重大突破性贡献。

郑树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肝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胰腺癌扩大根治及重症坏死性胰腺炎治疗,腹腔镜在腹部外科的应用、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

张志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口腔科学
擅长疾病:擅长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以及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徐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传染病学
擅长疾病: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

高长青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胸心血管外科学
擅长疾病:老年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及先心病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造诣,我国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创始人。

石学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中医学
擅长疾病:应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中医学
擅长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中医学
擅长疾病:中医心血管病。

韩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擅长疾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于金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放射学
擅长疾病:肿瘤放疗。

李连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中药学
擅长疾病:中医理论、中药研究、新药研制及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

付小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创伤学
擅长疾病:创伤弹道学、生长因子生物学、干细胞诱导分化与组织再生、严重创伤重要内脏缺血性损伤的主动修复与再生等长期从事创伤和创伤后。

王福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传染病学
擅长疾病:擅长慢性肝炎、肝癌和艾滋病的细胞免疫及抗病毒治疗。

丁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1.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主要关注靶点涉及多个领域:受体酪氨酸激酶; PI3K/mTOR信号通路;肿瘤表观遗传修饰调控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调控因子。2.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肿瘤分子生物标志物;抗肿瘤转移。

周良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神经外科学
擅长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病变、先天性病变、外伤等诊治;微侵袭外科、导航外科、显微神经外科等技术研究和应用。

赫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和微创治疗,特别是高难度胸外科手术及复杂并发症处理;同时在肺癌、食管癌等方面的临床、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夏照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烧伤外科学
擅长疾病:危重烧(创)伤救治、烧伤休克、皮肤组织工程及瘢痕防治。

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中医学
擅长疾病: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泌尿外科学
擅长疾病: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血液学
擅长疾病:血栓与止血领域里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单抗导向诊断与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张生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临床药学
擅长疾病:先后对不对称催化氢化、氧化、烷基化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两种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为将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设计合成了10多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30多种结构新颖、易于合成的有机催化剂。利用手性催化反应实现了L-苯丙氨酸、D-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公共卫生学
擅长疾病: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

王威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超声医学
擅长疾病: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

张学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的研究,揭示了炎症诱发肿瘤过程的系列关键分子事件,特别是在炎症所致细胞周期紊乱和肿瘤耐药的机制方面做出了原创性发现,为干预“炎症诱发肿瘤”的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肠外肠内营养学
擅长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

丛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病理生理学
擅长疾病:在广泛软组织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应激性损伤、酒精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复杂死因的鉴定、死亡机制,毒品依赖,中药毒性天然化合物分离纯化及其毒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创新了法医病理学的成伤机制,为司法机关进行“非法证据排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杨宝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药理学
擅长疾病:主要从事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评价了50余种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发现心脏离子通道的作用特性并提出离子通道作用靶点假说。发现微小核苷酸是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发现微小核苷酸有望成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标志物;发现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降低患者心梗死亡率的新机制。

金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医学遗传学
擅长疾病:长期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在分子进化、重复片段位点和连锁不平衡等领域,创新性地发展了多个理论和方法;在基因组水平深入解析了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阐明了东亚人群多个性状的适应性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揭示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与自然选择密切相关;为研究人类性状的进化机制和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提出了多个新思路和新策略,推动了进化遗传学和疾病遗传学的发展。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与药靶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表SCI论文122篇,SCI他引9500多次,主编著作4部,申报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专利2项,专利已进入临床前研制阶段。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06),北京市科技二等奖(2010),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2011)。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医学生物物理学
擅长疾病:程京教授从事医学生物物理研究25年。1994年进入生物芯片这一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交叉的新领域。1999年3月回国后在芯片设计原理、制作工艺、芯片实验室系统集成和配套仪器方面作了系统和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并针对基础和临床医学所需开发出系列新技术和产品,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周宏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药理学
擅长疾病:周宏灏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发现和阐明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种族和个体差异的若干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

陈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病理生理学
擅长疾病:长期从事肿瘤尤其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

来茂德
德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病理学
擅长疾病:医学专业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医学遗传学
擅长疾病:从事基因组科学的研究。

林东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常见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个体化医学。

陈孝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肝胆胰外科

胡盛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心脏外科学
擅长疾病: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移植手术,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王正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冲击伤。

钟世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在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领域,有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显微外科长期跻身于国际先进学术行列,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他的应用解剖学设计,为临床术式创新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沈倍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擅长疾病: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工作,特别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擅长疾病:研究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机制与免疫学领域研究。

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恶性肿瘤,鼻咽癌。

郑静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灾害救援,应急医疗救援领域。

邱贵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脊柱侧弯、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

张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心血管病学
擅长疾病: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研究。

陈义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医学遗传学
擅长疾病:心律失常的遗传学和电生理学机制;提出心肌细胞物流系统可以广泛调控心脏电-机械功能;发现心肌细胞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复合物亚单位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中的分子阀门效应;鉴定出心脏氧代谢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调控新机制。

朱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各种人工心脏瓣膜与心室机械辅助装置。

李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临床药学
擅长疾病:长期从事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研究,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大规模筛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夏咸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传染病学
擅长疾病:动物传染病学教学与科研,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研究

李兆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消化内镜学
擅长疾病:重症胰腺炎的救治,胰腺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肿瘤学
擅长疾病: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

张建中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主委
学科:皮肤性病学
擅长疾病:红斑狼疮、银屑病、毛发病和肉芽肿性皮肤病。

马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妇产科学
擅长疾病:对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卵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很高造诣。

温浩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棘球蚴病。

王学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外科学
擅长疾病:肝血管瘤,肝恶性肿瘤,脾大,胆道恶性肿瘤,胆囊继发恶性肿瘤,肝继发恶性肿瘤,肝肿瘤,胆道原位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肝囊肿。

赵国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科:分子生物学
擅长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尿道肿瘤,非典型性肺炎,钩端螺旋体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卢洪洲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候任主委
学科:感染病学
擅长疾病: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发病机制研究。

施秉银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学科:内分泌学
擅长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风湿病的临床诊断。


六问“大专家.COM"《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前世今生

一、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背景是什么?文件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都做出了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地方探索基础上,充分座谈论证,听取有关部委、部分省份、研究机构以及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意见建议,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4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意见》,确定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措施,强调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就是坚持中央总体要求和地方创新实践相结合,对一些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大增量”相结合,既运用“互联网+”优化现有医疗服务,又丰富服务供给;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融合创新、规范发展。 

《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突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划出了监管和安全底线。政策出台有利于深化“放管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 

同时,“互联网+医疗健康”也是新事物,参与主体多、涉及领域广,隐私安全风险高,也迫切需要部门和地方加强协同配合,及时发现解决新问题,引导各方有序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组织实施,及时跟踪总结地方做法并加强指导,推动工作取得实效,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研究制定《意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研究制定《意见》,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意见》有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惠民,以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托互联网等技术优势,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二是坚持包容审慎、安全有序,营造包容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开放共享的局面。创新监管方式,切实防范风险。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能。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七方面,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涵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诸多方面。 


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从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五方面,提出了有关具体举措。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对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作出明确规定,保障“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四、《意见》提出了哪些创新举措?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蓬勃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推广应用,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规范引导。这次《意见》的出台,主要是着眼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对社会比较关注、各方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了回应,提出了有关具体的创新举措: 


一方面,为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各类参与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文件鲜明提出了一些鼓励性政策措施。比如,在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将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可以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医疗联合体内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收费、医保支付等支撑政策,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在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鼓励网上开展签约服务,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在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方面,明确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在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险结算服务方面,逐步拓展在线支付功能,推进“一站式”结算。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在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方面,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在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方面,明确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另外,鼓励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偏远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 


另一方面,出于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文件明确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监管措施。比如,在强化医疗质量监管方面,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强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生的数据应全程留痕。在保障数据信息安全方面,要研究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和产权保护的法规。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健康数据保密规定,严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户资料、基因数据等。 

总之,就是通过制定出台这样一个《意见》,既鼓励创新又包容审慎,积极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 


五、对“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一新兴业态,应如何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监管新事物,要有新方式。“互联网+医疗健康”不少行为发生在虚拟空间,与以往监管实体医院不太一样。在这方面,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既加大油门又备好刹车,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防范可能的风险。 

一是明确行为边界。将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健全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机构准入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健康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防范风险最核心的是各负其责。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是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责任主体还是实体医疗机构本身。在监管方面,原则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在这个文件中,我们特别强调了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同时,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推行在线知情同意告知,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 


三是提高监管能力。“互联网+健康医疗”有一个特点,就是网上全程留痕。一方面,我们将建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监管端口,所有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需要及时将数据向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进行传输和备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过监管端口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监管。另一方面,我们会推进互联网可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标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可信医学数字身份、电子实名认证、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完善医师、护士、医疗机构电子注册系统。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做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产生的数据应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同时保证访问、处理数据的行为可管、可控,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六、《意见》的出台,能让“互联网+医疗健康”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健康红利? 

《意见》通过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和支撑体系,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可以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成果带来的健康红利,在看病就医时更省心、省时、省力、省钱。 


一是“智慧”化解“看病烦”与“就医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应用,医院通过不断拓展医疗服务的时间空间,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以挂号难为例,很多医院不仅开发了自己的手机APP,还加入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搭建的预约挂号平台,把医院号源放在一个号池里,患者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话都可以进行挂号。另外,患者可以在线完成包括候诊、缴费、报告查阅等多个环节,不用多跑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针对老百姓实际需求,为患者提供在线常见病、慢性病处方,逐步实现患者在家复诊,使居民慢性病、老年性疾病可以在家护理、在家康复,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医疗服务获得感。 


二是跨时空均衡配置医疗资源,将优质医疗资源和优秀医生智力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医疗资源和医生智力资源配置到一些匮乏的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变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例如,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把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专科医院与全科医生连接起来,帮助老百姓在家门口及时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针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促进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鼓励医疗联合体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基层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帮助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三是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实现“我的健康我能管”。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健康管理正逐步迈向个性化、精确化。通过建立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居民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腕表等移动设备或相关应用,全面记录个人运动、生理数据。通过建立健康管理平台,依托网站、手机客户端等载体,家庭医生可随时与签约患者进行交流,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等服务,真正发挥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借助云大物移等先进技术,居民在家中就可通过网络完成健康咨询、寻找合适的医生,并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和康复。

(完)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频道精选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