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西方话剧同台 小剧场创新建立良性生态模式
参演剧目、话剧《网子》剧照
2016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日前在京收官,在之后举行的总结研讨会上,北京市文化局相关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和展演剧目创作者,针对国内小剧场戏剧创作、演出现状展开讨论,共商小剧场戏剧未来发展之路。
打造“大北京”的文化概念
本届展演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共有来自全国的50余部作品报名,最终18部入围。展演分为“北京故事”与“小剧场戏曲”两大板块,其中,以戏剧、舞蹈为主的“北京故事”板块包含11部优秀作品,以各戏曲门类小剧场创新作品为主的“小剧场戏曲”板块共有7部优秀作品。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演中,共有36场演出在北京12个剧场举行,观众逾万人。
据了解,自2012年第一届“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举办,至今已是第五届。“北京故事”已成为北京标志性、品牌性的文化项目。
本届展演旨在打造“大北京”的文化概念,因而参展作品也第一次扩大到全国范围。本届展演共有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等3个非北京地区剧目入围,均表现出不俗的票房和口碑。
小剧场戏曲成为重要部分
近年来,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越发受到重视。其中,小剧场戏曲表演模式日趋成熟,并逐渐成为小剧场戏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展演加大了“小剧场戏曲”板块的剧目数量,鼓励传统戏曲院团积极创新,创作出与当代社会审美观、价值观更加契合的小剧场戏曲作品,吸引更多观众品味传统文化的新魅力。
老戏新编的梨园戏《御碑亭》和“90后”团队打造的粤剧《浮世三生梦》成为本届展演的亮点。除此之外,《明朝那点儿事--审头刺汤》、《断肠辞》、《望乡》、《三岔口2016》、《古城暗战》都在年轻观众中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对《古城暗战》尤为赞赏。他认为,该剧是由六七种曲艺的曲种串联出来的舞台剧,更像一出曲艺剧。“这样一个主旋律题材用曲艺的形式来演绎,让人大开眼界,对曲艺而言,这个戏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梧桐说。
对此,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谈道:“中国戏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有两大戏剧母体--西方的话剧和中国的戏曲。这两大母体的融合是今后戏剧发展,特别是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方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