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体会“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

文/内丘职教中心 张献国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体会苦练十年名师 2013-03-27 09:02:29
自从2012年春节后有幸联系上了并又亲自拜访了武氏家传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老师后,通过数次求教和个人的习悟,对武氏家传太极拳又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

     我是一名内丘县职教中心人民教师,太极拳爱好者,至今在本地习练武式太极拳已十年之久了。自从2012年春节后有幸联系上了并又亲自拜访了武氏家传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老师后,通过数次求教和个人的习悟,对武氏家传太极拳又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现将我个人的感受总结如下:与各位太极同仁共享。
 
    一、 武氏家传太极拳传承清晰,武德当先,宁少勿滥;
 
    武氏家传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师祖是清朝秀才,出身武弁之家。自幼随父习练家传大小洪拳,长拳、弓马娴熟。在封建社会,家资殷实,广府豪门。其毕生学文习武,特别是研创武氏家传太极拳数十年,一是家族的传教,二是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古人将琴棋书画作为修心养性之技能,以示个人的文化品德修养。武禹襄师祖的修养标准是“琴棋书画武”。 所以武氏家传太极拳在传承上择人而授,更重武德。武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李亦畬、李启轩(广府西街人)是武禹襄祖师之二甥。其自青少年时期起追随母舅习练家传太极拳,并一起研创太极拳械套路,为武氏太极拳的拳、械和拳论的全面传承和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李亦畬传艺于长子李石泉、次子李逊之。李石泉善器械、李逊之精拳术。二位祖父共同推举传授了本家祖孙李锦藩为家传太极拳的第四代嫡系传人。由于李锦藩前辈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才将家传太极拳、械系列真谛传于广府西街孙建国等少数毗邻成员。使其成为武氏家传太极拳的第五代正宗传人,孙老师秉性耿直,呐于言而敏于事,几十年如一日苦练不辍,功夫渐至化境。在孙老师家里至今保存着李锦藩亲手书写的《拳谱》《拳论》及武氏家传太极拳门规“技艺苦练,武德当先,衣钵相传,宁少勿滥”和“房产可买,拳业不可丢、不吃拳饭、不扬拳名、拳规不可不守、此理不可不知”此墨宝是1978年春写的小楷毛笔,虽破旧保存不太完整了、但含意价值非常深刻珍贵的。说明老前辈把太极拳“视如犹命”的珍宝。这近似苛刻的传承标准也使家传太极拳常常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而在近几十年来,它没有像其他太极拳流派传播世面广泛,但是保持原汁原味风貌非常完整。

    二、武氏家传太极拳、械完整,理法丰富
 
    我已习练武式太极近十年,也只限于一套拳架和一套未得心法太极剑,亲自到永年广府拜访孙建国老师之后,才真正使我大开眼界。家传太极拳拳械内容十分丰富完整.有基本内桩功、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单推手、双推手等。看到了李锦藩前辈的拳经:“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大架不大、小架不小、去粗留精、奥秘成形、、、、、等等”。一、二、三路拳架在习练方面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和修炼层次逐步递进,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科学的体系拳法。在器械方面有:陇西氏龙凤太极刀、陇西氏龙凤太极剑、刀剑对练、四刀对练、甩杆、摈杆、通杆等,有一路十三杆和二路十三杆(而在外界所传的十三杆甚少也只有一种),家传二路对杆之间、所走力圈的大小不同而形成攻与被攻的关系外人知者更少。在孙老师的练功房里更让我惊讶的是两根大铁杆子,一根重达38斤,一根重达43斤,据说是武李两家前辈所秘传功法所用!。
 
    武禹襄师祖获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理论典籍后,穷研毕生,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散放秘诀》、《身法八要》等拳论,被后人奉为经典著作;李亦畬著有《五字决》、《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太极拳小序》、《虚实开合论》等,晚年他将王宗岳拳论和武禹襄拳论手录汇总三册,一自存,一交胞弟启轩,一赠郝和,世人称“老三本”;武氏家传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在掌握“武李氏太极拳”大部分资料和手稿的基础上,又将先祖资料重新整理,晚年亲笔手著了《旧谱再缮》;《掘遗缀初》;《诲艺精言》上下两册等《四部拳谱》”。在孙老师家里他很慎重的从保险箱里拿出用红布包的以上拳谱的影印件给我看了前辈的手迹。“四部拳谱”皆为毛笔小楷手书,拳理深刻,墨宝工整,字体优雅、是李锦藩先师一生的血汗结晶啊!
 
    在孙老师家里看到了他由:“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中国武术协会监制、拍录的《中华武藏》【武式太极拳】DvD光碟中英文版20碟;人民体育出版社、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出版的《武氏家传太极拳》vcD9碟;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典》及《武氏太极拳秘籍》两书。这是他近三十年来的心血,书和光碟中包含有以上十八种套路,在外界还没有发现其它习练武式太极拳者掌握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的”。据听说:人民体育出版社又邀请他编著系列《武氏家传太极拳论、器械本》这又是挖掘整理武氏太极拳前辈文化遗产的一大幸事!

    三、 武氏家传太极拳身法严谨,拳架工整,气势饱满
 
    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明确指出:“拳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故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按定彼劲,彼自跌出。”当我向孙老师提出推手的用法时,我搭手刚要向孙老师进攻时,几次被摔到墙上跌倒在地、真正是我体会到了柔中带刚的威力。重劲不重招身法,中正安舒的要领,使我练拳多年来收获颇丰体会。
 
    从第一势无极桩开始,就要求虚领顶劲,百会穴上领,颈部以下肢体松沉;小腹前翻,命门后撑,尾闾中正;肩向两侧内涵、两肘尖下沉,使两臂外撑内抱,下颌微内收、意想下颌对冲丹田,这时的脊柱上下成一条直线,命门有外凸之感。双膝内扣,两脚跟外摆,做到裹裆护肫;口内舌顶上腭,气向下沉,使丹田鼓荡。这时整个身体像张开的两扇门:左边的臂、肩、胯、腿、脚是左扇门,右边的臂、肩、胯、腿、脚是右扇门,而从头顶百会穴到裆部会阴穴就是笔直有力的门转轴。形成立身中正。
 
    招式转换时,身体松沉,以实脚跟为轴内扣外摆,通过两胯骨骼前后磨挫,左右旋转实现体形转换,以内推动外。眼神专注前手,要做到手尖、脚尖、鼻尖“三尖相照”,手随腰转,步随身换,所以从外形上来看,两臂变化转动的幅度较小,招式主要靠内气、内意、骨节贯穿、虚实来转换的。先辈云:“拳是动步的桩,桩是定步的拳”。
 
    经过孙老师指点后,一年来我感到我的功力大增、身上的肌肉比以前健壮多了!以前身体颈椎和腰椎疼痛完全消失了,真体现出了“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由此可见,真正的武氏家传太极拳易出功夫又走捷径。须下苦功,多练多悟,关键是要有明师指导啊!。也正由于武氏家传太极拳独有的特点。看似刚而有柔,松而不懈,刚而不僵。在这一问题上我请教孙老师时,他意味深长地说:“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练拳就是练功,练功就是练拳’松是为了更好的紧,紧是为了更好的松,一紧一松即为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阴一阳一太极啊!”。

    以上是我近期习练武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些粗浅亲身认识体会与太极同仁共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