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中科大校长:人尽其才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中科大校长人尽其才 2012-11-13 14:32:40
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的消息说,由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组织的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中,该校又有16人入选,连续第三批入选人数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的消息说,由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组织的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中,该校又有16人入选,连续第三批入选人数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据统计,2009年以来,该校已引进“千人计划”教授35名、“青年千人计划”教授55名、中科院“百人计划”62名、教授55名、副教授198名。目前全校拥有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共296名(不重复计算),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以上。

   地处中部城市合肥的中国科大在区位、资源上并不占优势,但是近年来一批批海外英才在此安家落户,由此引发人才群聚效应。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些尖端人才从大洋彼岸召唤回来的呢?

   让尖端人才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国内核聚变领域中实力最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大和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都在合肥,所以我选择科大。”今年44岁的“千人计划”教授秦宏此前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担任主任研究员,在核聚变研究领域颇有建树。2010年5月,他选择回国加盟中国科大。

   在他看来,“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地处中部地区的中国科大所能提供的待遇、条件未必最好,但校领导很真诚,只要答应的事情,件件都落实到位。”

   据中国科大人事师资处处长褚家如教授介绍,中国科大在引进人才进校前,就会以书面的形式,对职称、待遇、启动经费、工作用房等作出约定,从不打马虎眼。

  据了解,该校教工住宅小区还预留了300多套住房,以确保引进的教授都能住上100~200平方米的房子。最近,学校又开始新建300套大户型住房,以满足引进人才之需。

  不仅如此,考虑到新进人员新房装修尚需一定时间,学校专门配备了设施齐全的中转公寓,以便他们迈进校门即可“拎包入住”。

   据该校地空学院“千人计划”教授沈延安介绍,对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家庭装修的,校人才办和后勤部门会专门提供一份装修菜单,由教授选择装修项目,学校负责找来工人进行施工。“连我的新房也是委托人力资源部老师帮助选号的,可见我对他们的信任程度。”沈延安笑着说。

   为了节省学者们的时间,学校还联系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辟了一条“就医快速通道”,专供院士和“千人”学者使用。

   管理必须为学术服务

   中国科大更重视为科学家们提供工作上的便捷服务,帮助他们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术工作中去。

   2009年教师节,学校为教职员工送出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科大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启用。该中心将全校各部门直接为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服务的职能和岗位集中办公,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该中心设在机关办公楼一楼大厅,人事师资处、校产管理处、财务处、外事办公室等单位的相关职能和岗位入驻该中心,集中办公。

   其管理运行实行“A、B岗制”、“全权代理制”、“首问负责制”和“办结时限制”等制度,切实为教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行政服务中心的有关服务项目、办事流程、规章制度等,都在网上一一公布。

  “科大行政部门服务教授的意识与国外没有多大区别,教授们提的问题,行政系统都会尽可能解决或改进。”沈延安说,学校在细节上对教授生活和工作的关心,使得大家可以安心做学问。

   让他感触颇深的是,当初申报“千人计划”,填写相关表格时,人事部门不厌其烦地提供全程服务,还帮助搜集相关数据,其他部门也很配合,“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出差,报销时发现车票弄丢了,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也给解决了。”

   信息学院院长、“千人计划”教授李卫平对此也有同感。他来到信息学院之后,想新增一个岗位,专事对外关系。“表达这个意愿之后,上下都非常支持。”在他看来,“这非常可贵,没有人认为新设这种岗位,就是否定过去,是在批评以前的工作做得不好,科大校内的心态非常开放。”

   中国科大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踏实真诚的作风,感染了许多海外优秀人才。近年来,该校引进人才的到位率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准。其中,前七批引进的28位“千人计划”教授中,已有22人与学校签署合同并到岗工作,占78.6%;前三批引进的55位“青年千人计划”教授中已经报到38位,占69.1%。

   “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创造价值。”这是中国科大一直践行的管理理念。该校校长侯建国院士认为,学校管理应向服务转变,淡化行政管理权力,强化服务意识。学校所有的管理必须建立在为学术服务的基础之上,要服务于老师和学生,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让他们能跳多高就跳多高”

   “之前,我不认识科大的任何人,是科大尊重学术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我,这里的学术环境与国外非常接近,符合我潜下心来做学问的追求。”化学学院“青年千人计划”教授杜平武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曾获得美国化学会颁发的“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奖”和“青年科学家奖”。回国短短一年里,他组建了课题组,已在国际顶尖杂志《化学学会评论》、《能源与环境科学》发表综述文章和科学进展论文。

   “以人为本,首先要落实在满足人才学术发展的实际需求上,确保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方向。” 中国科大副校长窦贤康介绍说,对于引进人才,学校不仅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科研启动经费,还及时安排实验和办公用房,配备学术助手和学术梯队。

   “回来后我的课题组建设得非常快,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年千人计划”教授熊宇杰2011年6月到岗,两个月后他的课题组就基本建成,开始实验工作。当时,“青年千人计划”的经费还没有到位,不过学校陆续为他提供了500多万元设备经费,使得实验设备很快到位。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科大还耗资数亿元建设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购置了一批在相关领域内急需、通用,而一般科研课题组又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仪器设备,并组建技术支撑服务队伍。这使得引进人才在进校后,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拥有高水平、专业化、全开放的实验条件和支撑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处于“战略岗位”的各类专家教授,不提发表论文数等硬性考核指标,而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基本做法是3年一个周期,让教授们在同等层次、同类型专家之间进行一次学术报告和成果交流。

   政策、管理、文化上的精心呵护,使得引进人才很快就能融入科大的创新氛围中,让创新思想开出绚丽的花朵。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仅“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带领学术团队已相继在《自然》、《科学》、《现代物理评论》、《自然·光学》、《自然·物理》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我们的最高追求。”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说,“学校的任务是,无论是引进还是本土人才,都要给他们搭建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创造空间,让他们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让他们保持学术上的热情。”(原标题:中国科大:行政躬身服务学术)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