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俊友:有效教学提炼三关键词效率、效益、效果
新华网10月26日消息 今日, 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校长靳俊友、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小学校长郑海刚、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校长周恩芝等做客新华网,就“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李一飞:其实上这种课要比传统那种课难上,老师必须对这门知识融会贯通,在备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备进去,他要站在学生角度,作为导演要站在演员的角度去想,演员怎么表演的好,我觉得这样的课备起来更难,这样的教师做起来更难,这样的教师自身要对本学科融会贯通,对你这一节课烂熟于心才能驾驭好。
主持人: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该做的事情太多了,该做的准备也太多了,挑战和难度也更大了。今天访谈的主题是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那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我想网友也有这样的疑问。
靳俊友:有效教学,打个比方说,比如掰玉米。比什么?第一看看穿得看,第二是看谁玉米掰得多,还有就是看谁受的伤少。在有效教学中提炼出三个词:效率、效益、效果。效率高就是学生学得快,单位时候内学的内容多,掌握的知识扎实。效益大就是方法得当,全员参与,全城参与。效果好就是学生兴趣难,学习是一种快乐。这节课如果是有效的,一个是他学得快,一个是收获多,再一个就是感觉好。所以课有效没效,最后就是看学生感觉怎么样。刚才李校长和周校长都谈了,学生感觉这个课有没有收获,上这个课是不是感到幸福,这才是有效,并不是做多的题才有效。我是从这三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学校里面也在做有效教学,我们有一个模式,就是教师备课首先是呈现这个目标,然后就是问题预设,第三个是知识铺垫,第四个是解读教材,第五个是补充练习。也就是说老师在新课程下比原来备课下的功夫要大,关口向前移,在备课上和讲课上下功夫,这样才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比如知识铺垫,学生总是有疑问的,老师把这一节课讲的内容,新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忘了,看一看,这样他复习一下旧知识,让新旧知识相联系,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还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阅读理解,就是要自学,核心就是学生要有自学。还有就是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我有什么问题,相互之间把问题都展示出来,合作。再有就是把问题展示出来,比如我犯的是什么问题,以后大家注意一下。如果这些还不会,教师再点拨、再引领,这样老师就少讲了。刚才周校长讲,老师在新课程当中的责任更大,但是老师原来都是讲得滔滔不绝,觉得是一种精彩,那现在不让他讲他不习惯。我跟他讲,开车是怎么学的?开车是哪一个教练讲会的,都是自己练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课堂也是如此,你讲得多,差生面就大,你叫学生去展示,自己教自己的同伴,这样更容易接受。课堂里边不可能有学生是睡觉的,我组建成四人小组,组长坐在后面,这样问组长问题方便。这样真正形成了兵教兵,官教兵,老师也是一个兵,老师是老兵,学生是新兵。这个课堂一做,我做了一年,效果出来了。现在是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感到是幸福,我们的课堂是不留作业的,都在课堂上去完成。那怎么完成?有一个环节专门是课堂做作业,做作业时,谁先做完,老师改谁的,改谁谁就是组长,一排是8个人,然后他再改7个,这节课就完了。有时候学生改作业改得比老师还认真、还耐心。学生那种表现欲出来了。这个课堂有效必须学生动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三疑三探”我看过,但是最终要找到学校的办法,把学生激活,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觉得有效教学里学生必须动起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