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正癌第一人 热血仁心度苍生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创建了治疗APL的“上海方案”,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血液学专业人才,奠定了我国血液学在国际的领先地位。但他却还有心愿未了,希望有生之年找出一个对其他白血病也有效、更便宜的治疗方法……
“我最近像是发财了,‘王振义’这只股票开盘时不咋地,最近大涨。”在看完介绍自己成就的专题片、听完无数人的道贺后,王振义幽默地说。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即使是淡淡的笑,眼睛也眯得一条缝似的。和他说话时,他就那么眯着眼微笑着看你,语调不紧不慢。
其实熟悉他的人知道,作为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王振义这只股票自打“上市”以来,可以说一路飘红。
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显然不是这只股票的终极价值。对于这个有些意外的“利好消息”,他很淡定,只是更加想念老伴儿:“她在天堂知道,一定会高兴的。”
“我有勇气,因为我尊重科学”
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儿,让王振义下定决心冒险尝试新的治疗方法,他成功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此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尽管小静(化名)已生命垂危,大夫们依然不敢让她尝试王振义的方案。
20世纪80年代,一部风靡一时的偶像剧《血疑》让人唏嘘于那段不渝爱情的同时,也记住了一个医学名词——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类型繁多,凶险无比,死亡率极高,素有“血癌”之称。由于一直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和死神角力的过程中,失败的,总是医生和患者。
小静遭遇的,就是白血病中的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英文缩写APL)。相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它发病急,恶化速度惊人。很多病人从诊断到死亡不过一个礼拜,根本不给医生留一点机会。
1985年,小静的家人带着她从浙江辗转来到上海儿童医院,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化疗之后,感染出血,生命垂危,悲痛欲绝的家人甚至买好了回家的船票。
“我的夫人晚上回家告诉我儿童医院有这么个病人,我就提出想用全反式维甲酸来治疗。”25年后的一个冬日午后,面对一群记者,王振义回忆说。
但是这种此前只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药能治疗白血病吗?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记得,“当时的确存在很大阻力,因为这个药大家不知道,而且这个疾病的风险很大,用这种新药治疗一个风险很大的病人,医生面临的风险很大很大。”
“王老师生气了,他说如果出了事,由他一个人承担。他都这么说了,我们就开始使用。”
王振义的坚持改变了白血病死亡游戏的结果。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一个星期后,小静的体温下降,白细胞成倍增长。死神松开了魔爪。
王振义由此开创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先河。
“我尊重科学。”王振义解释他的勇气何来时说,“因为我已经搞清楚全反式维甲酸的毒理,而且体外实验也证明它可以让癌细胞分化成健康细胞。”
其实早在1959年,时任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主治医师的王振义就被安排主攻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被期望于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