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云:和丈夫先后收养16个孩子却放弃生育
50年真情感动七台河 德济天下当数“新闻人物”
大众科技报 记者 张卓 刘中中 《七台河日报》记者 黄晓慧
2007年1月31日,一次偶然的采访,记者来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委宣传部,从任永金副部长口中得到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张淑云老妈妈今年70岁了,她是勃利县勃利镇新华街居民,她从20岁新婚第3天回娘家抱回第一个孩子起,50年间,她和丈夫孙文龙先后收养过16个孩子,为了这些收养来的孩子,他们主动放弃了自己生育的权利;为了这些孩子,他们失去了工作;为了这些孩子,他们每天夜里偷偷捡拾破烂,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听着任部长的介绍,我们被张淑云老妈妈的真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们决定采访张淑云老妈妈。
新婚才三天的大姑娘成了“妈”
张淑云老妈妈满头银发,因长期坐在炕上照顾收养来的孩子,她的脊椎骨已经累得弯曲了, 各种疾病缠绕得老妈妈双腿站都站不直了。 张妈妈向记者说起她收养孩子的事,这要追溯到50年前。
算起来,那是1957年农历二月初二,刚满20岁的张淑云和年长她3岁的勃利县亚麻厂工人孙文龙结婚了。婚后第3天,张淑云到乡下表姐家回门(走亲戚),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趟回门,使她这个刚过门的新媳妇抱回来一个活生生的“大女儿”来。
表姐家东屋的男人不久前死了媳妇,撇下了几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女儿还不满周岁。听表姐讲,那个男人在媳妇死后,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打孩子。小丫头有一次尿炕,被那个男人抓起来从南炕扔到了北炕,差点给摔得背过气去,他还要把小丫头送人,说没有人要就掐死她。
听到此情况,张淑云动了恻隐之心,她想起自己娘家嫂子一连生了3个男孩,很想再生一个女孩,张淑云便和表姐商量把这可怜的孩子抱回去给嫂子养。可是,当张淑云把孩子抱回去送到嫂子那里时,嫂子说什么也不要这个丫头,她要自己亲生的呐。她返回乡下去送孩子,孩子的父亲也坚决不要,这下可难坏了张淑云,她只好自己抱回家准备伺候几天,再寻个好人家把孩子送出去。
这一抱回家伺候不要紧,这个孩子再也走不出张淑云和孙文龙的视线了,小两口越发喜欢上了她,从此,这女孩就落户到了孙家。家里虽然添了一个小家伙,每天忙个不停,但是小两口很快乐,他们给大女儿取名孙连凤,小名带小。
孙文龙也是个很喜欢孩子的人,每天下班后,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向孩子,逗逗小家伙。据孙文龙讲,他还主动向妻子提出不要自己的亲生孩子,怕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会影响对养女的感情,因此,两人到县中医院找到张淑云的舅舅孟广波,请他帮忙做了绝育手术。
然而,遗憾的是,长大后出落得婷婷玉立的大女儿孙连凤却在21岁那年在插队的村子上吊死了,孙连凤随着知识青年插队后,自认为下乡插队返城无望,才寻了短见。
张淑云对记者说,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曾经有一段时间意乱神迷不能自己,到处疯跑,经常被人送回家。
“这辈子就攒下这几个孩子”——孙家成了“家庭福利院”
张淑云自从收养第一个孩子以后,街坊邻居都知道她心地善良,接二连三的有人把孩子送到她家,这些孩子大多数是私生子,或者是因为家庭贫困养活不起才送到她那儿,她都一一收下了。
张淑云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记忆略显模糊,她说50年来,自己先后收养过16个孩子,其中有几个收养了几个月后,被人领走了。现在腿有残疾的大儿子孙连福一家3口、离婚的二女儿孙连青和外孙、还在上学的最小的孩子仍然和老人们一起生活。小儿子孙连波两口和岳母住在一起。
提起那些年收养孩子的辛苦,孙文龙和张淑云感慨万千。收养大女儿时,家境还算宽裕,张淑云不会伺候孩子,请娘家妈妈帮忙照看,没感觉到有多累。家里孩子陆续多了起来后,娘家妈妈很是想不通,也受不了这个累,就回家去了,照顾这些孩子的重担就落在孙文龙和张淑云的身上。孩子最多的时候,张妈妈就把4个孩子一颠一倒分别放在两个摇车里摇着。不是这个哭了,就是那个叫了,忙得夫妻两个有好几年晚上只能睡个囫囵觉。
照顾这些孩子,投入的精力是超乎寻常的,投入的金钱也是无法计算的。越来越多的嗷嗷待哺的孩子来到孙家,更是让60年代每月仅有几十元工资的孙文龙和张淑云夫妻捉襟见肘。工资开出来,把孩子的奶粉备足后,生活费已经所剩无几了。于是,两个人就只好上山采椴树叶、榆树叶、玉米叶等,再加少许玉米面熬成稀糊糊果腹。孩子喝的奶粉也是冲得稀稀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动不动就生病,经常到医院去打针、吃药。奶粉断了顿的时候,孙文龙和张淑云就将高粱米用开水烫一烫,泡软,再到邻居家的碾盘上,两个人一前一后推碾子,将高粱米碾碎,再用面箩筛过,把碾成的高粱细面炒熟或者用开水冲成糊,一勺一勺喂孩子。孩子身上穿的也是街坊邻居给的百家衣。
为了维持生计,张淑云烤过苞米、卖过菜、卖过报纸、卖过衣服。白天怕别人看见笑话,瞧不起这些收养来的孩子,张淑云就带着孩子们傍晚出去拣破烂,捡别人吃剩的饭、菜,把捡来多余的馒头切成块,晒干,孩子饿了,再用开水一冲来给孩子吃……
环顾孙家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洗衣机是人家给的,早已不能用了,当成箱子装破烂;所谓的“冰箱”根本通不了电;唯一的电器是电视机,只能收三两个台的节目。张淑云和孙文龙劳累了50年,什么也没有攒下,“这辈子就攒下这几个孩子”,是他们两人共同的骄傲和自豪。提及收养孩子的困顿,老孙憨憨地笑了笑:“不稀奇,比我们苦的人多着呢”。张淑云也喃喃道:“就是为了救一条条小命呗”,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语,道出他们爱的心声。
“每个孩子都是宝”——张淑云老人稀罕他们
张淑云对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欢,对他们呵护有加,从来也不舍得打他们一下,“打他们干啥呀,他们都是苦命的孩子”,这一点,许多家长都做不到。
天有不测风云。张淑云的大儿子孙连福9岁那年,腿突然瘸了起来,最后连走路都困难了。于是,夫妻俩背着大儿子去了两趟牡丹江医院,又去了佳木斯一家医院,最后给孩子做了手术。大儿子手术后,虽然能走路了,但还是落下了残疾,也给孙家带来了许多外债。
二女儿孙连青是张淑云在勃利县人民医院捡来的,比大女儿小7岁。1964年,张淑云领着大女儿到医院打针,听一位护士说妇产科病房里有一个女婴,被家人遗弃六七天了,没人要。张淑云看到那女婴才3斤多重,小脑袋有土豆大,没有头发,没长指甲,顿时眼睛潮湿了,她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女婴抱回了家。孙连青就是在张淑云和孙文龙的精心喂养下,奇迹般的存活下来了。
张淑云收养孩子的过程中,因病意外的失去了5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离去,对她都是不小的打击,她就是疼爱这些孩子。儿女们长大成家后,她也惦记这个、牵挂那个,几天看不到就想得不行,她对孙子、外孙子也一样疼爱,邻居老太太给她大黄米面馍,她都要拿回家和孩子们共同分享……
50年真情感动七台河
张淑云老妈妈50年坚持收养孩子的事迹不但感动了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也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勃利县委宣传部任永金副部长率先领着宣传部门一班人马,带着钱、米、面等日常生活用品,给张妈妈带去了第一丝温暖;勃利县政协副主席王秀英、个体户程晓娟分别给张淑云老妈妈送去慰问金1000元;勃利县民政局、新华街道办和学校也给了孙家孩子们许多帮助与照顾;勃利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宏兴、县委副书记鲁志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崴、副县长张学刚也给张淑云妈妈送去慰问金与慰问品;勃利县煤炭调运办全体党员集体捐款资助张淑云老妈妈……
张淑云的事迹不仅感动着勃利县的父老乡亲,也深深感动了七台河市所有人的心。 2006年12月26日,张淑云老妈妈荣获七台河市电视台和《七台河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真情七台河“十大新闻人物”。
从张淑云老妈妈家里出来,雪仍然很大,天气依然很冷,老妈妈不顾病痛,在孙女的搀扶下在雪地里送出很远很远……
走在返京的路上,我们的心依然被感动着,我们只有默默地祝愿天下好心人都能幸福、安康!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