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陈军:为“数字中国”打地基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陈军 2011-01-13 11:19:57
时隔20余年再次来北京,51岁的老王明显感觉:“虽然北京的交通越来越复杂,建筑也越来越多,但路却好找了,再也不用拿着张地图瞎转悠。”

    时隔20余年再次来北京,51岁的老王明显感觉:“虽然北京的交通越来越复杂,建筑也越来越多,但路却好找了,再也不用拿着张地图瞎转悠。”

    想去哪里逛,儿子都能在网络上先给他找好路线图,“如果坐地铁,也不用担心出站找不到公交车,因为地铁站都放着自动查询机。”更“神奇”的是:“儿子车上有个会指路的家伙,走哪都不用担心不认路了。”

    事实上,不止是北京,我们身边的每个城市都越来越“聪明”。“聪明”的城市离不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从‘精英’走向‘平民’,现在,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军感叹。

    近日,国家测绘局表彰首批7名科技领军人物,在地理信息领域工作近30年、与我国地理信息业共同成长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军是其中一员。

    “数字中国”: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

    “目前,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全面更新已经基本完成,我们为此花了5年的时间。”陈军说。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通俗说来,就是将地形地貌数字化电子化。“这个过程涉及到符号、标准、技术手段等各种问题,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怎样去建立这样一个数字化模型。”陈军说。这一工作是数字城市、数字中国乃至数字地球建设的基础。

    时间回到2006年。历时8年的“十五”期间国家基础测绘最大的工程项目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成。这个总投资超过7亿元,上百个单位、近万人参与的项目就是由陈军所在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持完成的。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覆盖全中国陆地,包括台湾在内的最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第一次将祖国陆地信息以高精确度数字化的形式表现。“这个数据库精度很高,其中1米影像地图能反映出地面上5米大小的变化,在城市中,大到一个学校、一座桥梁,小到居民楼,甚至公共厕所,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陈军说。

    而数据库的建设永无止境,其生命力在于持续更新。

    此后,陈军和他的同事一直致力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动态更新技术研究。“比如说,全国的道路每天都在变,我们要确定的是哪些变化需要在数据里进行更新,制定标准和开发相关软件。”

    他们发展了GIS数据库更新的模型与算法,研究设计了以“全要素地形建模、全区域变化检测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全面更新模式,提出了“数字化缩编更新优先、影像的一体化更新”为主的主体更新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生产技术方案与规定,顺利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全面更新。

    但陈军坦言,目前信息更新与服务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步伐,努力开拓灵活、便捷、多样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已是迫在眉睫,这也是测绘事业发展、特别是基础测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数字城市”:技术就要以人为本

    如今,由于“数字城市”的建设,即使对于经常需要出差的记者们而言,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也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你总能找到用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来熟悉这个城市。

    目前,城市的智能交通、旅游、监控、车载导航等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城市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在城市管理、政府决策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表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个城市(区)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40个城市已经建成。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333个地级市及部分有条件的县市和省区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并逐步开展三维智慧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未来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途径,并不断完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让技术发展惠及每一个人。”陈军说。

    “数字长城”:给历史再添一份厚重

    正如陈军所说,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服务,基础地理信息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工具。

    针对当前长城保护、研究、修缮和管理等的迫切需要,陈军带领团队开展了超大型线型明长城资源综合调查与测量,主持制定了“影像为基、立体量测、带状建库”的基于遥感的明长城测量总体技术方案,建立了明长城沿线带状地带1∶10000精度的立体遥感影像模型,准确测定了人工墙体、天然险、壕堑以及各种附属设施的空间分布与长度,首次获得了明长城实际长度、资源分布、保存现状等科学资料,构建了“数字长城”信息系统,为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等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1996年,陈军及其同事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中越边界的谈判,促成了我国陆地边界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向数字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数字地球”:把分辨率提高10倍

    眼下,陈军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成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7部委的18个单位共同参与,其目标是设计和研制填补我国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较高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系列产品,同时形成全球地表覆盖遥感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更新与服务能力。

    徐冠华院士说,做好该项目将为我国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变化领域进行政府谈判的发言权,同时也有利于开拓我国地学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过去国际上所研制了5套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分辨率为1公里或300米,而我们这个项目要完成30米的全球地表数据,这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即便如此,陈军有信心顺利完成这一课题。

    心路·历程

    “我赶上了好时候”

    从一名普通的测绘工人到国家重点项目的带头人,完成世界级的大课题,陈军说:“我赶上了好时候。”

    1973年初,刚16岁多一点的陈军高中毕业后到安徽省霍邱县插队,成为一名知青。在那里,他当过民办教师。两年后,安徽省测绘局前来招工,“在中学成绩不错”的他成为一名航测测绘作业员。一年后,他被推荐到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学习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就这样,地理信息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当时的感觉是我们跟人家的差距太大”

    1981年,陈军被国家测绘局派往法国学习。“那时候,法国已经考虑发射高分辨率遥感测图卫星了,遥感信息获取和处理等各方面技术都很先进,当时的感觉是,我们跟人家的差距太大。”两年短暂的留学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也使他感到重担在肩。

    回国后,他提出将遥感和GIS用于辅助城市总体规划的集成方法,即利用多时相航空航天影像获取多层次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先后辅助完成了黄石、沙市、宜昌等近十个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研究空间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集GIS与办公自动化为一体的城市图文办公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方法,先后为常州市规划国土局、烟台市规划局等建立了业务化的运作系统。

    “能目睹这项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参与其中,是最欣慰的事”

    随后,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更新、拓展基础地理信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地理信息在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援中发挥关键作用……陈军见证着我国地理信息的发展,亲历并推动了我国地理信息逐步与国际接轨。

    自1997年起,他策划和推动了多维动态GIS系列研讨会,至今已在国际上连续举办七届;在中德双方基金会资助下,组织完成了测绘领域的首次双方团队项目合作。2008年,陈军成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成立98年来首位来自中国的秘书长。

    “从最初的跟踪模仿,到现在我们承担创新性的国际级课题,为全球发展出力,能目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并且能参与其中,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陈军说。

    人物档案

    陈 军

    现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会长,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测绘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应急分委副主任。

    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代表论著有《动态空间数据模型》、《基于遥感的明长城立体量测》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