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李侠:捍卫教育评价体系的最低公平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教育评价体系李侠 2010-06-09 10:20:54
上热议的南京大学“国家精品课程”造假事件,让原本已经出现失范的科教领域进一步扩大,饱受争议的中国教育评价体系再次蒙羞。其实,本次事件的当事人实在有些委屈。毕竟,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当下扭曲的评价体制。

  近日,网上热议的南京大学“国家精品课程”造假事件,让原本已经出现失范的科教领域进一步扩大,饱受争议的中国教育评价体系再次蒙羞。其实,本次事件的当事人实在有些委屈。毕竟,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当下扭曲的评价体制。试想,如今一个学校有多少重大项目、多少重点学科、多少学位点等指标?这些都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与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指标,哪个学校、哪个人能不重视呢?即便个人无意于此,一旦学校需要,又有谁能够拒绝学校下达的任务呢?客观地说,上述这些奖励体系,都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力助推器。问题是,糟糕的制度设计,往往使一个好的政策初衷,最终沦落为荒唐的闹剧,这实在是值得管理部门深刻反思的问题。

  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政策出台的原因,是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忽视教学,导致所有高校教师一切以科研为导向,直接危及大学的立身根本:教书育人。国家希望通过设立精品课程以及教学名师奖等制度性措施,来扭转教学质量下滑的现实。这种想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制度安排对于已经异化的科研环境与高校系统来说,无异于对严重内伤患者采取临时性涂抹红药水的手法,疗效实在有限。试问,每年的国家教学名师奖的名额仅为100人,除去一大半行政领导的侵占,还有多少名额能够真正留给一线教师?当一项制度设计与政策受众日益远去的时候,这个政策的引导作用还有多大?任何一项奖励政策的出台,都暗含了资源的某种分配模式,它通过许诺巨大的名利分配,启动了对共同体的驱动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理性人的自然选择。因此,这种政策对于科技活动的激励作用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换言之,这种政策对于政策受众来说是高度敏感的。如果没有周密的制度设置,为了寻利,各种违规现象就不可避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也就因此成了一项政策成败的关键。而目前我国评审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申报制。尤其是在奖励系统中,这种制度设计模式存在很多难以消除的漏洞,导致依此运行的集体与个人都被暴露于利益的诱惑下,越轨的可能性也就迅速增加。

  中国的学术失范现象从性质上说类似于社会解组现象。这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意指社会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阻碍其功能需要的实现,反而使其以社会反功能形式出现。简言之,就是奖励系统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功能,却引发了群体或个人的大规模的越轨行为,背离了奖励系统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看,笔者建议,即便不能完全取消申报制,至少也应该留出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通过专业学会的同行评议机制的筛选,使这部分奖励能够真正促成奖励政策对共同体的正功能作用。

  科教界实际存在的马太效应现象,使评价体系中习惯性存在放大与缩小的认知效应,即对成名者的成就习惯性放大,对无名者的成就习惯性缩小,因而往往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而资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硬性约束,使马太效应的累积优势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裙带关系的特点,使得马太效应在中国语境下的表现形式往往更为糟糕。之所以建议留出一部分比例的名额用于同行评议的推荐制,是因为严格的同行评议恰恰是克服这种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而不是作为政策的旁观者,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奖励系统,尤其是高端奖励系统常常沦落为少数学术大鳄的精英俱乐部,基本丧失对于中下层共同体成员的激励,严重制约了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最低限度公平,为公平竞争留下一丝空间,也就是努力防止评价体系彻底失灵。(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李侠)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