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2016,我们这样脱贫——陕南两个小镇的脱贫故事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陕南小镇两个 2017-01-06 15:37:41
秦岭南麓腹地的留坝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留侯镇。古镇始建于汉代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6年,留侯镇当选陕西十大魅力古镇。留侯古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更有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坐落于斯,“汉代三杰”之一的张良曾隐居于此。

 

郑其新:

老党员建起“党员义工服务点”

在桃园铺村71岁的老党员郑其新家门口,有一个“免费提供白开水、蜂蜜水、旅游咨询”的大牌子,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门口放着一张小方桌、几把凳子,给过路司机倒水、向问路的行人指路,有空还帮司机洗车。这些义务工作,老郑一干就是一天。

郑其新在2002年办起了一家小餐厅。由于餐厅开在县城来往紫柏山和张良庙的必经路上,留坝旅游的快速发展就像一把金钥匙,为他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到了旅游旺季,一个夏天就能有两三万块钱的收入,他笑称:“自己已经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游’吃饭了。”

去年,村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郑其新感慨“我入党40多个年头,履行了哪些党员义务?对照党章一学,我实实在在干的事还真不多。”这时,留坝县正在公路沿线、景区附近推行“党员义工服务点”。想到自己家就在留坝旅游的必经路上,老郑立马在门口布置了一个简单的服务点,还把房后的山泉水引到门前来,好方便游客洗车洗手。

老党员郑其新喜滋滋地说:“为大家服务,我也乐在其中。要让游客们把‘美的记忆’印在心里,还得靠咱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啊。”

晏坝镇:

深山小镇齐奏“脱贫交响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走进安康市汉滨区西南边陲山区小镇——晏坝镇探访时,刚刚下班回家的晏坝中心社区贫困群众张金秀说:“不仅让我住进了漂亮的楼房,还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党和政府是实心实意帮我们想办法脱贫……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张金秀:

社区环卫工的心愿

张金秀是晏坝镇2010年“7·18”洪灾的受灾户之一,她的老伴儿常年患病,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比较困难。2011年,在陕南避灾移民大搬迁中,张金秀一家从对面山上的危房搬进了新的晏坝中心社区。

2012年底,在镇政府的安排下,张金秀当上了社区的环卫工,每月有了800元的工资。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张金秀“干得很踏实”。原来每到年关的时候,由于家里还欠了几万元的外债,他们总担心债主会上门要账。于是,“还上外债,摘掉贫困的帽子”,这成了她的心愿。

2016年4月,社区包联干部在落实贫困户“一对一”精准施策的走访过程中,决定尽快帮助张金秀实现她的心愿。按照相关政策,社区帮她申请到了5万元的金融贴息贷款。有了这笔资金,张金秀栽上了两亩茶园,“生活有了新的奔头。”

现在,张金秀已经还清了外债,“我给儿子们说,我一边在社区上班扫地,一边照顾好一家老小,一边抽时间把茶园管护好。叫他们也省吃俭用一点,好好攒钱还贷款,争取早点富起来,咱不能总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啊!”张金秀说。

程家兄弟:

生态养牛奔富裕

从晏坝镇集镇出发,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泥村道行进十几公里,便来到了雷公坡村七组。刚一进村,老远就传来了黄牛的“哞哞”声。峰回路转间,两排新建起的平房映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是当地程家兄弟程同根、程同念新盖的养牛场,“现在存栏55头,平均每头大概有300多斤了!”在程氏兄弟带领下,我们走进了通风透气的养牛场。在标准圈舍两边,几十头牛慢条斯理地咀嚼着干草。

程家兄弟从小在这里长大,年轻时种过庄稼、当过牛贩子、养过山羊,“折腾了一二十年,还是没富起来”。程同根说:“年初,了解到我们搞过养殖有经验,脱贫工作组的干部们就鼓励我们发展生态养牛。”同时,脱贫工作组还积极争取项目,给程家兄弟的养殖场新修了一座“便民桥”。

在大家的支持下,兄弟俩合伙筹借了20多万元,加上镇政府帮忙申请的10万元贴息贷款,建起了这个4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副镇长李锦贤谈道:“考虑到养殖业投资大、风险高,对于全镇像程家兄弟这样的养殖大户,镇畜牧站已经给他们建立了专门的帮扶台账。”这样一来,从圈舍搭建到引种进圈、从日常消毒到疾病防治,养殖户可以享受到全程的免费指导。甚至连过剩的养殖粪便,镇上都给联系了当地种茶大户“上门收购”。

“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己种植的玉米、甜高粱和黑莓草等纯天然草料。咱这里出售的商品牛肉是生态富硒食品,现在牛肉的销路根本不愁。”程同念说。看着几十头正茁壮成长的牛仔,想着年底“预计上十万元”的纯收入,兄弟俩的眼里满是憧憬。

“不过,每天的成本消耗,让我们感到有点吃力,还要大家帮我们想点子、出主意!”谈及当下的困难,程同根表示。

肖永林:

昔日补鞋匠,今日进茶园

在肖永林年轻的时候,曾经靠补鞋维持生计。十几年前一次意外事故,给他造成了腿部的残疾。后来,他回到家里种庄稼勉强生活,眼看着父辈留下的三间土房日渐破落,“从大山里搬出去”,成了肖永林的一个梦想。

今年49岁的肖永林,是晏坝镇金龙村三组的贫困群众。去年下半年,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动员下,一些产业大户开始在金龙村流转土地兴建优质茶园,肖永林家门前的几亩土地也被流转起来。考虑他的实际困难,村上便安排他到茶园务工。

每到季节交替的时候,肖永林和其他数十名村民,就要按时上班给茶园施肥、灌溉和除草等等,每天有80元的工资。对于这份工作,肖永林感到“很满意”。年初,为了尽早帮助肖永林实现脱贫和搬迁的梦想,村上又协调让他做了一个片区茶园管护班的班长,每天还能多拿到10元钱。

与此同时,帮扶干部还从养鸡大户那里给他争取到了一批免费鸡苗,帮助他散养土鸡。现在,看着散在茶园里悠闲觅食的土鸡一天天长大,肖永林很是高兴,因为年底的收入“估算将达到一万元”。

“你可以享受贫困户贴息贷款、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等惠民政策,自己再想办法筹一点,搬到中心社区应该问题不大。”镇村干部这样算了一笔账,让肖永林心底有了希望。

“扶贫不扶懒汉!真要是搬到了社区,我也绝不会光等政府救济。我可以继续修鞋、到附近的茶园务工,还可以在集镇打零工,一步一步来,生活会好起来的!”肖永林坚定地说。 记者 梁潇 张权伟 通讯员 方毅君 陈茅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