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扬州医生黄土地上赤诚奉献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扬州医生黄土地 2010-10-24 10:17:31
陈宏如就这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从上海一毕业就来到了陕北的雷赤。

    一头是长江入海口、繁华大都市,一头是黄河湍急处、黄土大高坡。

    陈宏如就这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从上海一毕业就来到了陕北的雷赤。

    雷赤,一个在地图上要找半天的乡镇,在它数十公里之外就是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排山倒海,惊涛拍岸,震天动地。那恰如陈宏如铁定了心,要在这里悬壶济世一辈子的铮铮誓言。

    不少人因条件艰苦,陆续离开了他们曾要实现理想践行诺言的地方,陈宏如思想也曾波动过,但最后还是扎下根来。

    来之前,陈宏如已无数次想象了陕北条件的简陋,但第一次呈现眼前的雷赤地段医院,还是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黄土高坡下的几眼窑洞,被土坯子一围,如同旧货商店一般。

    地段医院,是几个公社的中心医院啊。实在想不到,在这里发烧了,给点去痛片;发炎了,打支青霉素。

    是时,陈宏如的心里比外面的气温还冷:这样的条件还怎么当得了、当得好医生?他思想波动了: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窑洞的被子上爬满了跳蚤,这个被称作"革命虫"的东西让陈宏如彻夜难眠。纯朴的老乡得知后,给他送来了干净的被子,并凑来了细粮,眼巴巴的他们希望这位大城市来的医生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留下来。

    白登峰是跟在陈宏如后面学习的赤脚医生,一次出诊,路过家附近,于是力邀陈大夫到自己家里去看一下,陈宏如碍于面子去了。可母子俩一段轻声的对话让他听到了:白登峰想让母亲做碗面条,母亲说家里一点白面都没有,白登峰于是叫母亲去邻居家里借半碗白面。那碗汤面,吃得陈宏如心灵震撼:生活如此艰辛的群众如此质朴,不为他们好好服务,良心上说不过去啊!这坚定了他扎根黄土高坡的信心,也形成了他一生坚决不要群众任何礼物的习惯。

    条件简陋,业务不能沉沦。白天看病,晚上出诊,然后回到窑洞在煤油灯下做笔记、写卡片……日子在简单、忙碌中度过。

    难产、骨折外伤、喝农药、眼睛扎伤、小孩高烧,这些都是农村里的高发病例,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特别是难产、外伤等,那会死人的呀。环境逼迫着陈宏如细细揣摩,一边打麻醉,一边做着各种各样的手术。

    两年后的1970年,北京对口支援延安医疗,延安地区选派20多名医生去北京,参加为期一年的北京市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延长县有3个名额,陈宏如被组织上选中前去学习一年。随后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修普外科半年。当时,一有空陈宏如就去手术室观摩如何做手术。由于他带着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揣摩,很多难题看着看着就豁然开朗。陈宏如跟着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学白内障摘除手术。第一次上手术台,专家主刀,陈宏如配合;第二次,专家就让陈宏如主刀,自己配合。再后来,他说,陈大夫你已经很熟练了。陈宏如不罢休,硬是又把老专家的绝活"针拔白内障"学到手。

    组织上没有忘记这个立志扎根西部的医生,1982年,陈宏如又被送到陕西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在这里,他系统地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学习与实践。

    艰苦的环境往往能磨炼人的心智。医疗条件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制约着医生施展拳脚,另一方面又能让医生直面各种类型的手术,让一个医生快速成长起来。每年近百个大手术,既把陈宏如推到了无数个风口浪尖上,也培养了一个罕见的能做内、外、妇、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医生。

    当年同一批下去的医生,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就回城了,唯有陈宏如留了下来,深深地扎下根。谁说困难的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从雷赤公社到延长县再到延安,陈宏如真正体会到了玉汝于成的那份甘甜。

 
    与百姓的情义无价。给普通群众和农民兄弟看病会有很多乐趣。越是穷人,越是要关心,这是做人的准则,更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治好了病,也别给陈大夫送东西,他绝对不会要。"老百姓相互传递着这样一句话。

    西部工作这么多年,名和利、钱和财,陈宏如看得很淡。可以随便佐证的例子是,哪怕是衣衫褴缕的病人,陈宏如也一样问长问短,他总是开最少的药,用最简单的医疗方法,治疗效果却很好。越是穷人,越是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这是医生的职业底线。延长百姓全知道,陈宏如有个规矩,官再大,看病都得排队。有一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占贵看病,也只好开开心心地等了几个小时。

    金钱有价,而与百姓的情义无价。有一次,一个叫花子抱着小孩子来,小孩已严重脱水没有反应了。陈宏如一样收治下来,治好了。叫花子身无分文,深深地鞠了一躬走了。

    给普通群众看病,乐趣在其中。他开的药方永远是最经济实惠的,百姓乐于找他看病。老百姓想表达救命之情,送点鸡蛋、红枣之类的表表心意,他总是婉言谢绝,"救人就是我的工作。"群众找到公社党委,书记表态,可以收下,不算违规。但陈宏如最后还是"抗命"不尊,不肯接受病人任何东西。再后来,老百姓也习惯了,称陈宏如是"我们的陈大夫"。

    有件事让陈宏如一直不能释怀。大雅村的一位孕妇,发生了死胎,接生婆硬是用秤钩钩了出来,但胎盘滞留体内,产后大出血不止。陈宏如进行剥离胎盘手术,6个小时直立,满头大汗,其他医生帮不上忙,只能掏出手帕帮着擦汗。终于,在与死神的赛跑中,陈宏如将这个妇女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出院前,陈宏如特别关照:一年内不能怀孕,否则有生命危险。没想到的是,这位妇女不小心几个月后又怀孕了。因不好意思再来医院找陈宏如,就近又找了接生婆接生,结果因宫裂大出血而死亡。这件事让陈宏如既感慨于百姓的纯朴,又更加坚定了他要治病救人的决心。

    对事业有激情,一个医生就能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对职业道德有敬畏,一个医生才不会老想着红包和回扣!

 
    只要认真为群众办实事,百姓就真心喜欢你。他人生中最有创造力的20年献给了陕北延长,而这个闪耀着白求恩精神的黄土地,也丰满了他的世界观

    黄色的土地,红色的精神,延安是个灵魂家园。

    高天下的厚土,承托着这样一条路--一位来自烟雨江南的医生,从青年走成了壮年、慢慢变老,身后是一群群纯朴百姓守望和依恋的目光。他把医生的内涵遒劲地镌刻在黄土地上。

    在跟着陈宏如学习的赤脚医生古秀花眼里,陈宏如不只是做手术、查房,晚上走山路出诊,还帮病人抠大便,只要是病人提出来的,他都能满足。有一位肺心病病人,遇上不适,就让家人去喊陈宏如来看。每次十来里的山路,陈宏如总是随喊随到,不分白天黑夜。这位病人一直活到80多岁,他逢人就讲,得上这种病如果没有陈医生,人早就没啦。事实上,一个医生真心为了群众,老百姓就真心喜欢你,尊重你。

    2005年,第三次赴陕北延长县的陈宏如,决定回一次雷赤。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群众自发前来看望,那些被救治过的,以及希望看病的群众将仅有一排窑洞的雷赤医院挤得水泄不通,每个科室门前都挤满了人。本来只是打算逗留一下的陈宏如,从早上一直门诊到晚上11点,100多个病人满意地离开了。

    雷赤医院的护士杨永琴概括说,不是因为职务是院长,陈宏如才受人尊重,而是一如既往地把每个病人放在心上。陈宏如有句口头禅,"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他敢冒险,艺高人胆大。大家喜欢陈宏如,其实是对他当年那个年代里"病人以性命相许,医生尽全力救治"的追忆,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真情呼唤,对奉献意识的热切守望。

    在这个曾经出现过白求恩的黄土地上,人们用"白求恩"这个代表着医生崇高荣誉的形象来形容他、称呼他。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的是他们对陈宏如医术高超和对医德高尚的肯定。

    今年3月,新修的《延长县志》收入了他的传记,标题就十分动情:《老百姓念念不忘的人》,并破例用了非传记体浓墨重彩描写:"江南才子,北方将。"他无疑是个"江南才子"。他一头扎进贫困的雷多河,治病救人。退休了,还应邀回到第二故乡延长坐诊。在老百姓眼里,他是扁鹊再世,华佗再生,迄今延长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传奇故事。老百姓怎么也忘不了这个曾经帮助过他们几代人的好医生……

    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20年献给了延长,而他的同班同学中,有的已是上海、南京著名大医院的院长,有的是某个领域内的权威……但陈宏如觉得,自己得到了百姓口口相传的赞许,陕北的20多年,不仅掌握了娴熟的医术,更形成了终身为普通百姓看病、办实事的世界观,这才是一生的财富和心灵永远的丰饶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