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晖:港深合作可建国际大都会
凤凰卫视9月6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若麟:如今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你会发现现在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大都市有很多很多,北京、上海、纽约、伦敦、莫斯科、维诺塞利斯等等等等,但是城市历史只有30年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圳。三十而立,我们站在这个历史的起点上,我们感念邓公,感怀政策,同时也要感谢深圳特区的人与事,过去的路径固然已经成就了深圳特区这30年的光荣和梦想,但是如果固步自封的话,可能就会遗误改革。
在七年前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深圳你被谁抛弃?》大大的问号引起了很多的困惑,为了让这个困惑不在继续。那在未来的30年呢,究竟该去拥抱下一站的辉煌,我们今天请来了时事评论员朱文晖先生来点评和分析。朱先生,深圳三十而立,您是如何来评价,它过去的30年,包括未来的30年该向何处去呢?
特区也曾迷茫:深圳你被谁抛弃?
朱文晖:其实我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包括我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一直就是研究中国的区域发展,一个重心就是研究深圳的发展,特别是粤港关系和深港关系。说到深圳的30年,你刚才这些问题,我就是想反过来,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深圳这么一些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那么早成立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深圳在过去的30年当中,特别是在过去的前15年当中回答的非常好,所以我们看到在1992年南巡的时候,邓小平是在这个地方确定了,中国要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么一条经济改革发展的道路。
把整个前十多年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然后再往下推,所以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情。特别是今天看到一个非常隆重的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的这么一个活动,我在香港看这个电视转播,底下还专门提到了邓小平1984年,他在1月份去深圳,其实说是第一次南巡,因为我们印象最深的1992年那次南巡,提到那次南巡的时候,因为当时对深圳有很多争议。
所以我印象很深,大概五六年以前,我去深圳参加一个研讨会,住到了深圳迎宾馆里边的其中一栋别墅里头,那个别墅一推进去就写着那几个字,就是深圳的建设和经验表明,我们当初设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是这么一个一锤定音,所以才把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大发展。其实我看这个历史资料,邓小平在1977年,他其实还来过一次深圳,就他刚复出不久,他就来南方来视察。
当时我记得那个资料讲,是叶剑英叶帅陪着他到了宝安,当时还没有决定要开放深圳,当时的就到了农村里面,这个农村当时还是生产队,大队里面的党支书就跟领导汇报,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这人都逃到对岸去了。结果领导若有所思就说了,不是你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然后回去之后,就有了整个深圳的改革开放,变成特区,其实我们刚才也看到,在过去的30年当中正如你提到的,深圳其实也经历过很多迷盲,包括在2002年这一篇网络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其实我印象很多,当时深圳就是这文章,因为没有人给他发表,互联网也不是很发达,挂到网上,但是那几天,深圳市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我们看到讨论这个事的过程当中,也就是深圳在逐渐地实现一种转变,实现一种跨越,所以到了2003年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深圳,就提出深圳要加快发展,要率先发展,要协调发展。
朱文晖:深圳速度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过度开发
今天其实很多人谈到科学发展观,可能最开始的原始思路的雏形,就是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当时的深圳举行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这些原始的雏形,所以其实我们也看到,从那个时候开始深圳的转型就真正开始了,因为深圳按我的理解,它在某种程度发展虽然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过度开发。
为什么叫过度开发呢?深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大部分已经用完了,可用的已经很少了,而香港是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到目前为止才开发15%,深圳可能已经开发80%了,所以其实在五年前,深圳就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它已经是很多方面难以为继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肯定难以为继,土地的约束,资源的约束,环境的约束,水的约束,人的素质约束,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30年以前没有人能想到深圳会有今天这个成就,但是我们现在要展望30年以后,深圳会怎么样,它能够带来中国一个什么样的一种新兴的示范。
所以我们可能要把自己的目光就是从经济可能更多的转向社会,转向民生,转向文化,转向教育,转向政府的治理,包括今天还有一系列文章,像新华网就转载《南方日报》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等一系列方面,当然也包括和香港的合作。所以我想每十年我们对深圳都有一次系统的盘点,但盘点的目的是要总结过去,同时更好的展望未来,这条路要走的更稳。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现在不光是深圳像80年代一马当先,而现在各个地方百舸争流,所以我们看到90年代有浦东,到现在政策一点就不比深圳要输,还有滨海新区,前不久刚刚批的重庆的两江新区都是国家级的开发区,都是一种副省级的建制。而且当地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推进改革,他们的动力也非常强,所以我觉得这一系列都让我们对中国的这种以特区来打开思路的这种发展模式有更高的期待,也希望深圳的未来30年做的更好。
王若麟:在今天召开了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明星企业的身影,李嘉诚、马化腾,招商局、比亚迪,那这些民营企业可以说和特区一起成长,如今很多企业都成为了国际性的明星企业。那他们的发言又传递着一个什么样的信息,他们的这三十年里在特区的发展当中,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继续和朱文晖先生探讨分析。
朱先生,那这些特区里头的企业,它们对于整个特区的发展,这30年里边有什么样的一个贡献呢?
深圳企业成品牌要加速走出去
朱文晖:我特别关心,就在今天这个成立大会说,就是庆祝大会上有四家发言,其实你看整个行程非常的紧凑,前面是市委书记发言,然后就请了这几家企业来讲,然后就是总书记做一个重要讲话,我就很关心为什么要选这四家企业。首先我们看李嘉诚,当然你不用说,他是华人世界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以前是个典型的跨国企业,包括他对全世界港口的资源。他在这个电信方面,以至于现在要去收购的英国的公用事业,在中国沿海各地的投资。
招商局,其实很值得一提,因为他是一个百年老店,所以今天,我们看看他董事长特别谈了,它成立于1872年。这个滠口当时就是招商局袁赓领着一帮人在那边推动的,其实推动了整个深圳后来的后续的发展,滠口它是特区中的一个先锋关。在深圳的现在有非常多的知名企业,比如说,招商银行,就是招商局旗下的。当然还有招商地产,还有招商证券,平安保险跟它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特别想讲的就是今天选在中间这两家民营企业。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