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谁是中国的中产阶级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谁是中国中产阶级 2010-08-07 10:40:59
《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68.5%的中产阶级沦为房奴车奴。

  《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68.5%的中产阶级沦为房奴车奴。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主持人:刘真真(实习生)

  嘉  宾:关信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

  ■ 对话背景

  月均收入6000元可成中产,月入万元可成上层中产,由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周联合发布《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显示,北京已经出现了500多万的中产阶级。报告中的另一个数据是,按照现在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标准和房价水平,买套90平米的房子约160万,需要25年。中产阶级的定义是什么?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过着怎样的生活?谁来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下一个定义?

  ——疑问1——

  我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主持人:中产阶级在我国有什么具体的标准?

  扈海鹂:其实在当代中国社会,拥有中等社会地位的职业,还是被看成是划分中产阶级的重要标准。如在中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民营企业家阶层、部分自由职业者;还有党政部门的中高级公务员阶层;大中小学教师;新型商业、服务业的中高级管理者;新型媒体、文化产业的中高级从业者,等等。这是在社会结构中有一定社会声望,能获得稳定收入,受到基本尊重的职业群体。同时,中产阶级形象中也包括了他们的教育水准。没有受过教育可能会限制你生活方式的品位、选择以及受尊重的程度。我们在做研究时,发现中国的地区差异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比如月收入五千在北京可能还是有点紧,而在江苏泰兴、徐州坯县这样的县级市人均两千左右的收入,也可以生活得很殷实。所以,在区分了大中小城市、城镇的差异时,中产阶级收入上的标准可能是比较宽泛一些。

  关信平:现在最主要的标准是财产拥有和职业这两个,除此以外,还有职业声望以及地位,以及与职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福利等等。

  主持人:中国有中产阶级吗?中产阶级在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扈海鹂:我自己认为,中国还是有中产阶级存在的。“中产阶级”在中国是作为一种地位群体存在的,它是竞争与社会分化下新的地位群体。

  另外,全球化进程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中产阶级的消费空间”出现了,商业化发展也在带动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兴起。还有一个不可忽视是教育的发展,大学的扩招,中专扩招带来了中国过去少有的受教育群体的扩大,每年几百万新毕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他们改变着社会结构的文化构成,也给中产阶级期待与发展提供了空间。有学者认为,我国中产阶级占到23%左右,我觉得是有的。

  关信平:中产阶级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我们一般来说,在划分的时候,不会这么细,比如收入达到多少就属于中产阶级了。但它一般都是这么几个特点,比如收入达到收入当中的中等水平或中等水平以上,比如我们国家个人年收入在五万以上。除此之外,还要看你是不是有一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还有一个就是指白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如负责管理工作和一些高级的技术工人。所以不能只是按收入来划分,应该考虑职业特点,社会身份,社会地位。

  ——疑问2——

  我国中产阶级生活状态如何?

  主持人:我国中产阶级现状是怎样的?

  扈海鹂:一方面市场经济下新阶层的大批成长,中产阶级群体的确在扩大。其中有些人的确达到中产阶级生活标准,有一些人处在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氛围及期待中。但另一方面,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方面失衡。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我们现在社会结构出现某些“断裂”的趋向,指的是上层与中下层间发展的极不平衡。这种失衡影响了中产阶级的成长。我们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7,过了国际规定的社会不平等的警戒线。社会财富多了,但文化认同与信任出了问题。人们害怕自己被抛入下层、被固化于下层,由此,社会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趋利。

  还有一个问题是体制内精英阶层的情况。也就是说中国中产阶级最稳定的部分——党政干部阶层中还缺少社会行为的示范性、公共性。最后,我国现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这个也是培养一个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总之,虽然我们的中产阶级也在变多,整个社会的主观期待也在上升,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空间和消费空间也在上升,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极不平衡的东西。

  关信平:中国当代中产阶级在逐渐发育,但相对于其他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仍然是那种低水平的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还没有走到其他发达国家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基础的第三产业占很大比例的产业结构。中央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以科教兴国,从劳动密集型转化成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果这个过程实现的话,就会带动中产

  阶级这部分人的上升。除了这些之外,中产阶级还涉及到私有财产的保护,分配制度,比如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还有社会保障,福利等等。比如现在我们房价过高,就很不利于中产阶级了,买个房子,很多年的积蓄就没了。我国的中产阶级比较少,大学生是中产阶级的后备军。他们会进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刚开始属于比较下层,但经过提升,就进入中产阶级。

  ——疑问3——

  中产阶级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主持人:中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作用?怎样来保证社会阶层的良性循环?

  扈海鹂: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是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标志,而且是中产阶级社会基本价值的承担者。在当今,一个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才真正代表城市文明的发展,代表更公平、更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们现在中产阶级的比例大约是23%左右,要想达到橄榄型社会结构,使得中产阶级比例达到70%以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但在二三十年以后达到50%,还是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有培育这样的社会的预期与设计;关键是怎么去减少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性屏障,建立各阶层和谐相处、合理向上流动的关系,使得公平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在说中产阶级比例提高的时候,也就跟这些联系在一起的。

  培育一个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是一个主动的制度设计过程。我们需要非常严格的公共行政伦理与制度程序,约束精英阶层的行为,需要公共产品、保障制度使得一些社会底层的人也可能成为中产阶级,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制度。另外,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应该有更多社会组织来体现公民社会的社会关怀,还不是一个全部依靠行政化手段的过程。还有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培育。中国现在要培养中产阶级的文化意识,也就是公共精神,就是培育一个公民社会。中国传统上是家族社会,改革开放前是革命社会,中国恰恰缺少那种中产阶级的文化意识——公民意识、公共精神。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能够在公共生活中约束自己,并在职业中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另外,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要尊重差异。建立中产阶级的文化精神,需要我们尊重差异。

  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一个样本了。那就是构建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中产阶级占到70%以上,虽然他们遭遇金融危机,但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这和橄榄型社会也有关系。现在我们来谈中国多大比例合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从多大程度上化解社会结构中断裂的部分,弥补其中的不平衡。要有一个社会政策来保证他们能够进入到中产阶级里,保证向上的通道。

  关信平:第一,经济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朝着比较高的科学技术为主的经济模式一个中间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上不去,这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

  第二,是社会发展也需要中产阶级,需要这些专业人员。

  第三,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中产阶级收入差别不大,利益分化也不大,相对来说,形成社会中比较稳定的力量,而且中产阶级的存在是上下两级平衡的力量,既不能太右也不能太左,这在政治上也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page]

  ■ 各国中产阶级标准

  瑞典  2002年瑞典人均GDP为25400美元,中产阶级的比重占55%,85%的家庭拥有小轿车,75%的家庭有电脑,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别墅,70%的家庭每年出国度假和旅游。在普通瑞典市民心目中,中产阶级是一对父母,一对孩子,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

  德国  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中产阶级大约占50%,富人占10%。目前,有相当多的德国中产阶级租住公寓。据调查,德国一栋房产的平均售价为26.3万欧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人员一辈子全部工资收入的35%。

  美国  在美国,年收入在4万到2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都属于中产阶级的队伍。美国的中产阶级分子在企业中大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会计师、计算机技术人员。有一种说法这样描述美国的中产阶级:“住在郊区,有1幢(分期付款)2间至4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1只狗,2部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

  新加坡  新加坡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新加坡的房屋分为政府组屋、共管式公寓、私人公寓、私人排屋以及私人别墅几个种类。中产阶级一般选择私人公寓或排屋。私人公寓一般为比较豪华的结构。排屋又称联体别墅,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洋房,拥有自己的庭院、停车场。

  日本 韩国  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的年收入上线大约是6.8万美元,底线是4.4万美元;韩国在2万美元到3.6万美元之间。

    ■ 观点争锋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若中产阶级达到70%以上,才是我们所说的橄榄型社会,大家生活比较稳定,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福利。  ——关信平

 

   现在我们来谈中产阶级在中国占多大比例合适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从多大程度上化解社会结构中断裂的部分,弥补其中的不平衡。要有一个社会政策来保证他们能够进入到中产阶级里,保证向上的通道。  ——扈海鹂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