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史培军:信息不畅 我国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史培军减灾防灾 2010-06-30 10:26:59
中国的政治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了防灾减灾中,即我们建立了一种举国应对的模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防灾减灾资源利用的效率非常高,但效益比较低

  科技日报记者 王婷婷

 

  史培军  教授、理学博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等。  CFP供图

  南方连日的暴雨让史培军的神经再次紧绷了起来。他正忙于组织这次洪涝灾害的损失评估,并且同时着手研究如何提高我国小江小河防洪减灾的能力。

  作为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每次灾害发生后,他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从灾难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这个多难的民族如何能在巨灾后变得更聪明……

  ——————— 对 话 ———————

  地震发生两周后,我们还是没有拿到国内正式的地震烈度图

  记者:您曾提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您最初所做的灾害分析,是根据一份美国科研机构提供的数据,这个细节是否暴露出我国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是怎样的?

  史培军: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一流的,为此我总结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越性体现在了防灾减灾中,即我们建立了一种举国应对的模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防灾减灾资源利用的效率非常高,但效益比较低。

  但我国防灾减灾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信息不畅通,或者说信息保障能力非常低。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有序交流跟不上,甚至还封闭信息。这就导致汶川地震后,在第一时间,我们拿不到国家权威机构的地震烈度图。

  但这个时候,我们从网上获得了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他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两小时、四小时,连续公布地震烈度图。有了这样的资料,再利用我们花了20年时间完成的、涵盖我国近百年内全部自然灾害系统信息的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做出了汶川地震很可能要使五到十万人遇难、至少要准备一百万顶帐篷安置灾民、要转移安置500万人的判断,而后来这些数据被证明是基本正确的。

  遗憾的是,地震发生两周后,我们还是没有拿到国内正式的地震烈度图,所以我们不得不以当时的这份资料,在四川给回良玉副总理做汇报。这说明,我国防灾减灾的信息共享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或者说相关制度的建设还有待完善。

  中国的广大农村对自然灾害基本没有设防,这对我们的人民没法交代

  记者:除了信息保障上暴露出的问题,您认为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加强?

  史培军:每次参与过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评估工作后,我都深感这项工作有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对发展很重视,为发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安全建设和发展同等重要,连安全都没有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财富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觉得国家发展到今天,应该下大力气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设防能力。现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对自然灾害基本没有设防,这对我们的人民没法交代。所以我曾经强烈的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大灾之后,国家应该下大力气提高自然灾害设防水平。

  在今年发生的玉树地震中,按照一定的地震设防水平建的生态移民的房子没有倒,但老百姓的房子倒了呀!在一场灾难来袭时,会出现这样的对比,这说明我们的农村设防水平太低,灾害风险意识太薄弱,也缺少一定的逃生技能训练,这对缩小城乡差别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利。这项工作应该加大再加大,加强再加强!

  要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少不了自然灾害风险转移这一环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目前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以金融手段参与巨灾管理,这似乎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为什么会转向这一领域?

  史培军:首先要知道,在世界各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都是很低的,尤其像汶川地震、唐山地震这样的巨灾;但是这些低概率的事件,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一些小的岛国甚至会因为一次灾难而彻底毁灭。

  这样的灾难到底怎么样去防御?政府的减灾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有十块钱,一人损失一块钱不重要,但一个人一下子损失了十块钱,对他来说就是失去了全部。那我们能不能建立一种自然灾害风险分摊的机制,平时你凑一块我凑一块,年年凑,凑了100年,有一个地方遭灾了,这些钱正好能够解决灾害应急与恢复重建问题。这就是通过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初衷。

  在国际上,风险转移是应对生产事故和重大灾难的重要经济学手段,我们国家这方面比较弱,所以我们认为要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少不了这一环。其实这也是基于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理念,但只是把这个语句逻辑倒置过来,变成聚集八方资源来应对一方的灾难。

  目前,我们大力倡导国家建立巨灾风险转移机制,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试点也初见成效。未来全面铺开,将更大程度地提高防灾减灾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科技工作者只要认真地、科学地完成了你的工作,不要怕领导不接受

  记者:您参与过这么多次的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史培军: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作为国家减灾委和科技部汶川地震专家组组长,和中央及有关部门领导有很多接触,其中有一件事印象很深。

  那时,我们要评估各个县区的灾情程度,并据此排出一份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县区顺序的名单,来指导灾后重建。我们的名单出来后,第一个是北川,第二个是汶川,第三个就不是青川,直到第五个才是青川。

  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份名单,觉得顺序不对。那时候人们的印象都是“三川”受灾最严重。但我们还是比较耐心的向领导汇报,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顺序。针对质疑,我们下去再做详细认真的工作,但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原来一样。由于我们坚持科学评估,中央领导接受了个结果。

  从这件事上,我觉得作为科技工作者,只要你认真地、科学地完成了你的工作,不要怕领导不接受。在防灾减灾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事实上,对于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中央领导还是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说,汶川地震灾害评估的结果被中央所采纳,不仅仅是我们这几百号人工作的结果被采纳,而且彰显了中央领导者的科学态度。

  虽然那场大灾中发生了很多故事,但是这件事让我印象最深,从中我能够感受到,科学有了它最重要的内涵,有了她像生命那样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 师 说 —————

  史培军上学在师范,工作在师范。在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中,他体会着、总结着、实践着人才培养的科学方式。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位北京师范大学主抓研究生教育的常务副校长有话要说……

  选择“穷学生”

  培养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在选择学生的时候,如果从社会背景来看,我特别爱选择那些比较穷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而事实上,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我一直希望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把这句领衔的话写上。

  教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他做人,第二是做事,最后是做学问。首先,一个人当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的时候,才真正有学习的动力。第二点是做事,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跟不上,那我们就得确实让他学会做事,否则怎么能发挥出创造性?学会了做人、做事,最后才能做学问,因为学问是无止境的。他懂得为什么做学问,懂得怎么做学问,就一定能把学问做好。

  把师道尊严扫地出门

  作为老师一定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真正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学术上超过我们。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胸怀,是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如果是一个学科的带头人,也应该希望有另外的学科带头人能超过自己,这样这个学科才能继续发展,否则你结束了,学科也就结束了。

  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共鸣。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很大程度是被我们传统文化背后的师道尊严所制约着。至少在教育领域,师道尊严应该彻底的被扫地出门。这样才有可能让师生在平等的环境下学习和发展,给学生以讲话的机会、讲演的机会、甚至批评的机会。

  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

  当前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后重大的转型时期,此时,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要认真研究学校建设的战略。师大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上一个100年应该说是有成就的,现在要思考的是,下一个100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们都说清华、北大包括北师大是出国人员培训部,优秀学生都往国外跑,去斯坦福、去伯克利。而现在,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世界一流的学生都到中国来,到北大来、到清华来、到师大来。如果我们真能做到这样,成为国际上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块高地,那么这所大学就是世界一流的。

  高等学校要以最大的投入走向国际化。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国际的舞台上去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高等教育管理者最重要的历史责任。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