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高钰琪:玉树救灾是他第53次深入高原

玉树救灾是他第53次深入高原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玉树救灾高原 2010-05-12 09:19:28
他是一名科学家,卓著的科研成果,让他赢得科技人员的最高成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CFP供图

   他是一名科学家,卓著的科研成果,让他赢得科技人员的最高成就——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也是一名军人,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突出的贡献,为他赢得军人的最高荣誉,被授予一等功。

   他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潜心26年研究高原军事医学,让他成为生命的护佑者。  

   这已是他第53次深入高原。

  “赶快行动。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高原病防治工作,做到科学施救。”

  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后,各路救援大军火速向灾区急进。其中,就有著名高原病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组长高钰琪。

  赶往玉树途中,他发回一份防治高原病急需药品清单,联系后方印制了1万份《高原病防护手册》,还写成一篇指导救灾的文章

  地震发生时,高钰琪正带领第三军医大学“雪域高原行”为军服务分队,准备到边防某部哨所给那里长期驻守的高原官兵开展高原病防治讲座。

  接到命令后,高钰琪毫不迟疑,迅即从新疆喀喇昆仑雪山深处赶往灾区。途中,他乘车换机辗转32个小时,一路风尘赶到结古镇。

  玉树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有着20多年高原病防治经验的高钰琪意识到,救援人员从内陆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开展救援行动,在运动强度大、防护意识差的情况下,如不采取科学救灾,容易导致高原病的发生。

  就在由新疆赶往玉树的途中,高钰琪给学校发回了一份防治高原病急需药品清单,联系后方印制了1万份《高原病防护手册》。此外,一篇围绕玉树高原地震科学救援如何做好进入前准备、进入后防护、高原常见疾病防治和高原创伤、冻伤防治的《玉树高原地震抢险救灾四大注意》的文章,也被他很快写成。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玉树,他带领专家组成员广泛开展巡诊检查、宣传预防常识,共救治包括高原病患者在内的各类伤病员900多人

  为了快速展开高原病的防治,高钰琪等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顺序,将专家组一分为二,一组设立急性重症高原病救治所开展救治,另一组分散到抗震救灾部队和人群中,开展巡查预防授课,快速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

  4月21日14时,高钰琪带着专家组来到玉树民族中学开展高原病防治医疗服务。此时,空地上数十位来自唐山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队员正忙碌着搭建临时板房。

  搭建临时板房不仅是件技术活,还需要消耗大量体力。“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我们这里有几个人高原反应比较严重。”突击队队长说。

  专家组很快对每一名队员进行了一次身体健康摸底。一名队员的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咳嗽剧烈,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高钰琪诊断:“是早期高原肺水肿,必须马上救治。”

  15时30分,病人被紧急转运到专家组开设的留观病房里。

  高钰琪根据病情,提出了治疗方案,并和医疗组成员林科雄、邓志宽、胡明冬及护士彭渝等一道守候在病人身边。

  直到22时,患者的病情稳定,高原肺水肿的症状逐渐消失。

  此时,已经精疲力竭的高钰琪,并没有立即躺下,而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起来。因为他知道,明天需要他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连日来,高钰琪不顾身体疲惫,带领专家组成员先后深入救灾部队和地方救援人员中,广泛开展巡诊检查、宣传预防常识,共救治包括高原病患者在内的各类伤病员900多人,收治100多人。(据新华社) 

  —— 高原烙印 ——

  圣洁的青藏高原,从来就是科考探险、观光旅游的胜地。然而,高原病却是横亘在这片神奇大地上的“魔障”——人在海拔3000米,高原病发病率在15%以上;海拔4500米,基本没有常住人口;海拔5000米以上,更是“生命的禁区”,而我们的边防战士,常年驻扎在那里,保卫国家与人民的安全。

  怎样才能够征服高原病?高钰琪思索着,行动着,贡献着青春,贡献着智慧。他先后53次踏上青藏高原实地科研,足迹遍布每一个高海拔哨卡;在平均海拔只有200多米的重庆,他往返“高原”更是不计其数:每天在高原环境模拟舱内,在低温低压环境下做试验搞科研……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高钰琪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谢顶,紫外线似乎停在了脸上,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得住院治疗。

  高钰琪也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他的研究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由他牵头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项目,成功救治了10余万名高原病患者,使我国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发病率由15.6%降低到1%以下,病死率由37%降低到0.5%以下。

  —— 高原体验 ——

  第一次跟着研究室的老师去拉萨做课题研究时,高钰琪刚刚结婚一个月。虽然老师事先“警告”过,但头一次看到那么蓝的天,那么纯洁的景致,高钰琪仍然兴奋异常,来来回回抢着搬带去的医疗器械。很快,他就喘得接不上气了,步子也迈不动了。这不过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高原反应,却让高钰琪初登青藏高原的新鲜劲儿一下子全没了。

  在一家医院,高钰琪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高原病患者。许多本该是年轻力壮的患者,被肺水肿、脑水肿折磨得无精打采,躺在病床上艰难地喘息。有些人白天还在抢救,晚上再去看,就只剩一张空床了。那时,青藏高原的后勤保障远不如现在,许多地方物资匮乏,很难吃上新鲜蔬菜。人们却总是说:“这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一口气——人不就是活一口气吗?”

  两个令人伤感的故事,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高钰琪。一位军人的孩子已经3岁了,妈妈为了让孩子早一点见到爸爸,带着他上高原来探亲。没想到小孩子刚到拉萨就患上了急性高原病。兴高采烈的爸爸眼巴巴地等,等来的却是儿子的死讯。还有一位19岁的新兵,进藏途中患上了脑水肿,去世时连领章和帽徽都还没有领到。离这名战士牺牲的地方不远,有个康西瓦陵园,其中许多遇难者死于高原病。

  看到专门研究高原病的军医来了,人们非常高兴,把他们当成“救世主”。高钰琪心里知道,面对随时可能夺人性命的高原病,自己当时根本无能为力。

  回到重庆,原来所有的不如意都没有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高钰琪意识到,是高原让自己的心更纯粹更安静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 高原福音 ——

  在所有的大学同学中,高钰琪是大家公认的最好找的人。自从来到第三军医大学后,他一直没有“挪过窝儿”,甚至连研究课题都没有变过。

  长期在高原环境中做研究,给高钰琪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每逢夏天,舱外是三四十摄氏度的酷暑,舱里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酷寒。每天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中“轮回”一次,铁打的汉子也有吃不消的时候。对此,高钰琪借用美军手册上的一句话来解释:军医对高原是没有免疫力的。

  但高钰琪和他的研究团队给雪域高原带来了福音:1986年,还在读研究生的高钰琪研究证实,缺氧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会从细胞外进到细胞内,从而引发一系列收缩。这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发现,却为后来用钙离子阻断剂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长年类似极限训练的研究环境中,高钰琪带领的科研团队系统研究了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提出了大批急性重症高原病的现场救治方案,提出了快速提高急进高原人群低氧耐力的预缺氧复合锻炼方案并研制出配套的辅助训练器材,提出了大批人群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原军事医学,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和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内的高层次高原医学人才,为部队举办了多期高原医学培训班。

  预防高原病,心态很重要。高钰琪发现,过于恐惧和完全不在乎,都容易诱发高原病。每次去高原部队,课题组都要给官兵们作预防高原病的讲座。官兵们非常欢迎这些实用的预防知识,一位部队的首长说:“这些知识相当于给我们配了几十个医生。”课题组发起的关爱高原驻军的行动,目前已经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的整体行动。

  而高原回报给高钰琪的,不只是成就和荣誉。“高原能清洗人的思想和灵魂。无论有什么烦恼,一进高原就全部消失了。”

  (张国圣 刘胜江 王中委) 

  ——人物档案——

  高钰琪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高原生理与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高原医学研究所所长。

  曾领衔摘取高原医学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原医学领域“十五”指令性课题和“十一五”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一等功臣。

  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同年至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研究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工作,1988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5月至1996年11月先后在美国Tulane大学医学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和高级访问学者。

  现为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高原医学专业组组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缺氧与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国应用生理杂志》等学术刊物编委,美国实验生物学与医学学会员,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委员,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