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拼布传统与艺术”:布上的美好大西南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 2018-08-04 09:39:13
天然颜料染成的土布,用贴布、贴花、刺绣等工艺缝制成纹样,经由巧手制成……一块块工序繁复、色彩明丽、工艺精美的拼布,既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勤劳智慧,也传递了浓浓的民族信仰和文化情怀。
隆林壮族三角刺绣拼布被面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云南文山州苗族拼花背被

  云南文山州苗族拼花背被

隆林壮族三角刺绣拼布被面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天然颜料染成的土布,用贴布、贴花、刺绣等工艺缝制成纹样,经由巧手制成……一块块工序繁复、色彩明丽、工艺精美的拼布,既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勤劳智慧,也传递了浓浓的民族信仰和文化情怀。

近日,由广西民族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密歇根州立大学博物馆、马瑟斯世界文化博物馆、美国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六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拼布传统与艺术——人·物·生活”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了46件(套)拼布被面、背带、服饰等展品,展示了中国西南地区拼布的艺术形式、制作技艺、使用功能、文化内涵以及少数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展现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拼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利用布块拼接、贴缝制成的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布艺日用品。此次“拼布传统与艺术”展的展品均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壮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记者从展览现场看到,这些展品或是单纯的拼布作品,或融拼布与刺绣等技艺于一体,工艺精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体现出精湛的技艺。缝制的图案纹样多以花鸟鱼虫为主,色彩大胆,充满生活气息。

其中展出的一幅三角刺绣拼布被面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从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手艺人黄碧瑜处购得。被面中心有60个大小形状相似的三角形布块,每个布块上都用丝线绣制,或用碎布块拼接出不同的图案,比如蜈蚣、蝴蝶、狗牙等。据黄碧瑜介绍,拼布被面制作包含织布、染色、描画纹样、上棉花、布贴、刺绣、镶边等多道工序,一幅被面要耗时一年左右。

除了展示传统的拼布艺术作品外,展览将展品背后的手艺人作为展览的重要元素,通过现场拼布技艺展示、拼布艺人及其生活环境的个人访谈等展示内容,更加强调了传统拼布的人文内涵。“传统拼布艺术是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关注,对拼布这一纺织品的历史、制作和用途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引起观众对民族拼布传统的重视,引发大家对这类传统艺术的兴趣。”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员表示。

承载民族文化信仰和美好向往

纺织品是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可以记录关于贸易、宗教、传统、迁徙、社区和个人的很多信息。拼布作为纺织品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如此。在研究中,人们发现拼布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当地人的创造力和文化信仰,不同的拼布图案也被赋予了爱情、长寿、庇佑等寓意。手工艺人会根据拼布的用途和对纹样设计的构思来选取特定的图案,比如为新婚夫妇制作的拼布被面,通常会选用代表幸福美满的蝶恋花纹样;送给老人的则会选用寿字纹或松鹤图案表示长寿;而小孩的背带则通常会缝制上庇佑平安的狗牙。

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拼布艺术同样体现了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审美。云南文山的苗族拼布融入了拼贴、刺绣、镶补、滚边等传统工艺,很多拼布上还有蕨纹。传说在饥荒年代,苗族靠蕨菜来充饥,因此后代苗族会用蕨纹来寓意吉祥平安。贵州苗族的拼布工艺则以茧片绣为代表,又称为板丝绣。这是一种在中原大地演化多年的古老技艺,目前只在贵州的少数苗寨中仍有保留。

“壮族有崇拜花神的习俗,认为花朵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延续。壮族人把住的干栏式木楼称为花楼,绣娘们坐在花楼的窗边,朝外望去,不管花鸟鱼虫,凡是所见的美景都能变成手中的拼布被面。”黄碧瑜从小学习纺织刺绣,如今,隆林的大多数壮族还保留着在女儿结婚时,由母亲送上一幅拼布被面的习俗。黄碧瑜说:“我们会选出最吉祥的一天开始制作被面,寄托母亲对女儿最美好的祝福。”

“从拼布作品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不同民族的织绣工艺,也能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信仰,拼布是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金文说。

中美联合保护拼布工艺

拼布作品寄托了少数民族对美好的向往,但随着商业化大潮的袭来,越来越少有人使用手工缝制的被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在广西天峨县,韦国娥、韦国芬两姐妹经营着一家壮族服饰手工店,出售手工制作的壮族传统服饰、鞋帽、背带、被面、土布等纺织品,她们至今还保留着手工织布、染色、刺绣、布贴、拼布等工艺。她们感慨:“如今只有老人还在使用手工缝制的被面,更没有人来接我们的班,也不知道我们的店还能经营多久。”

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宣传,学者、文化工作者和当地手工艺人开始致力于研究和保护拼布和拼布工艺。在贵州,一项绣娘计划正在落实。“计划以少数民族绣娘为对象,除了对他们进行织绣技艺的培训,还在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帮助。拼布技艺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韩军说。

从2007年起,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以及中美两国的博物馆、文化机构就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存、记录、展示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展览、出版、培训上建立了相互沟通与合作共赢的关系。2013年,在中国举行“化零为整——21世纪美国拼布艺术展”展示了美国25位拼布制作者的作品。随后的2015至2017年,中美双方六馆联合策划了“中国西南拼布展”并在美国多地巡展,深受民众欢迎。而此次“拼布艺术与传统”展则将“中国西南拼布”展搬回了国内,体现了中美两国博物馆在拼布传统艺术上跨国合作和交流的努力和成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