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流通融合 激发要素新裂变--陕西大力发展流动经济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陕西要素经济 2018-05-07 09:58:14
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三秦大地,陕西昂首挺胸站在了新起点上。对于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陕西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追赶超越中答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时代答卷。

应聘者在“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展板前观看。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图为京东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无人机。 本报记者 刘强摄

秦岭苍苍,蕴含无限生机;

渭水泱泱,奔涌开放大潮。

陕西,两千多年前,就是世界的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生产要素的聚集地。

斗转星移,万物轮转。

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三秦大地,陕西昂首挺胸站在了新起点上。对于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陕西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追赶超越中答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时代答卷。

“践行‘五个扎实’、加快追赶超越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在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实现追赶超越。”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关于“三个经济”的论述掷地有声。

如果说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为陕西提供了根本遵循,“五新”战略任务为陕西确定了发展目标,那么“三个经济”则为陕西提供了富民强省的具体路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陕西不断提高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使资源要素既畅通其流又汇聚融合,通过发展流动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谋划发展最佳着力点

2017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省委书记胡和平提出“三个经济”发展思路。此后,胡和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阐述“三个经济”。“三个经济”成为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新气象下谋划陕西未来发展的最佳着力点。

如果说发展枢纽经济,陕西得地利之便;发展门户经济,陕西有天时之资;那么流动经济的提出,则体现了陕西主政者超前的发展理念和驾驭全局的高超智慧。

什么是流动经济?为何要发展流动经济?流动的重要性何在?

沿现实脉络细细梳理,顺时间之流向上回溯,人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历史早已给出了精彩答案。

剪一段古代史,重回汉唐盛世。

2100多年前,汉代张骞凿空西域,顺着这条丝绸之路,外国使者、异域商旅、域外物种、生产技术、多样文明汇集在长安城。唐代长安城曾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极盛时期仅外国商人和留学生就超过10万人。无论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还是“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市井生活,都源于这个时代开放包容的气度。各种生产要素在这里相互碰撞、叠加,人流、物流、技术流在这里融合、放大,成就了万国来朝、辐射欧亚、照亮世界的恢弘气象。

截一段现代史,再忆改革开放。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打破制度的藩篱,冲破观念的束缚,为生产力松绑,让生产要素高效流动,让人才、资源、技术、资金、信息在改革开放中释放活力,汇聚成推动中国飞速发展的滚滚洪流,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日臻完善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古代和现代的发展,带给陕西的启示,就是要用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让自身成为优势资源聚集地,让流动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能量。

时间是伟大的记录者,它记载着过往的兴盛,也书写着今日的辉煌。

进入新时代,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陕西在追赶超越中谱写新篇章。相比东部地区,地处内陆的陕西需要更开放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让陕西、西部、“一带一路”积蓄已久的经济、文化、资源潜能充分释放,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流动、融合。

“流动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陕西的区位、资源、科教和文化优势都是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重要因素,在聚集、辐射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实现价值,再通过不断循环的流量规模,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陕西经济专家表示。

催生要素流动“核聚变”

流动经济的核心要义,在于流动二字。如何能让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自由流动?陕西给出了答案。

打破自然、地域限制,让货畅其流——

发展流动经济,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2017年,海航现代物流总部和京东全球物流总部落户陕西,普洛斯、顺丰等知名物流企业也纷至沓来,一条以西安为中心,布点陕西、辐射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现代物流新经济走廊正在形成。陕西系统发展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让人尽其才——

人才是决定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昔日“孔雀东南飞”,今天的陕西,正在向国内外高端人才释放发展的超级吸引力。

“只要你愿意,落户我来办。”西安市打出“户籍新政+人才新政”组合拳,2018年一季度已有超过24.5万人落户西安,越来越多的“新西安人”正为古城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的持续引进、人口的不断增长,支撑着陕西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有效降低了陕西各种制度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青睐陕西、落户西安。

搭建各种平台,让资源高效配置——

把人才引进来不是目的,让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陕西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流通起来,相互聚合,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裂变,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陕西的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综合保税区等平台,正在不断增强对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丝博会、“一带一路”论坛、欧亚论坛、农高会等各种国际高端会议,聚全球之精英,展欧亚明珠之辉煌;以“秦云工程”为抓手,陕西正在建设“西部云高地”,到2020年,陕西计划初步建成整个大数据产业的生态体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随着陕西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加强,资源配置的空间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效益将整体提升。

如同打通了梗塞经济发展的脉络,人才、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在陕西加速流通,经济发展的“新陈代谢”加快运行。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