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李军:突然就想起了家乡苹果的一些事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 2018-04-12 14:09:30
本来是春天了,气温都升起来了。谁料突然风云突变,瞬间温度掉到了零度左右,结果充满着希望都已经开始绽放的家乡苹果却被狠狠的冻了一家伙,果农们已经开始伤心落泪了。在微信圈里我看到了在家乡已经为苹果苦苦操劳的十几个年头的西北农林大学教授赵正阳发了一条消息
 
这几天牙疼,有说是上火了,要喝点蒲公英泡的水。去早市买了一些,喝了几天不见效果,让学过中医小妹看了一下才知道喝的不是蒲公英,而是鱼腥草。看来这世界什么都有可能误会,什么都有可能是假的。我想了,相对于蒲公英来说,鱼腥草就是假的,当然了,就鱼腥草本身而言,肯定是真的。也有说是因为最近我血糖高了,才会让牙疼起来。我想,不管是什么原因,牙疼却是真的,因为这是我亲身体验的。本来是春天了,气温都升起来了。谁料突然风云突变,瞬间温度掉到了零度左右,结果充满着希望都已经开始绽放的家乡苹果却被狠狠的冻了一家伙,果农们已经开始伤心落泪了。在微信圈里我看到了在家乡已经为苹果苦苦操劳的十几个年头的西北农林大学教授赵正阳发了一条消息,告诉果农怎么做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也许就是这小小的举动,却勾起了我对家乡苹果产业发展的回忆。我记得关于家乡的苹果我已经写过很多文字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我却又有了想写的冲动。也可能是牙疼,也可能是上火,当然了,也有可能真的是血糖不稳定。按照现在江湖的逻辑,大概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家乡的苹果产业发展到今天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作为有着字祖仓颉和酒圣杜康文化的家乡,三十年的历史的确算不得什么。可作为拯救一方民众的支柱产业,有时候我就在想,现在在家乡人的心目中,苹果已经不完全是一种收入,是一种生活的基础。而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一种对历史的记忆和眷恋了。
 
 
尽管家乡的苹果栽植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可是真正成为黄土塬上的绚丽还真的就该从三十几年前的李文朝书记那里说起。文朝书记在家乡的时间很短,我记得只有一年零八个月。来的时候提溜着一个行李卷,走的时候也一样。我忘不了的是当年我随他第一次下乡调研的时候,回来的路上,他让把车子停在狄家河的沟畔,久久的注视的黄土大原。当时他问我,说家乡的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到底给家乡带来了什么,想过没有。我老实的摇摇头说没有想过。因为我觉得家乡的这一切都是上苍留下的杰作,就和家乡的仓颉杜康一样。想和不想不照样都在这里。可文朝书记对我说,还是想想吧,我们大家一起想想。
 
 
没过多久,文朝书记就写了一篇千字的小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渭南报》上,题目就是《白水之沟》。文朝书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人。他的文笔令人赞叹。特别是他在那篇小散文最后所写的白水人昔日穷于沟,未来定将富裕沟。好像没有过多久,县上就出台了《关于加强苹果产业建设的决定》。现在想起来,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可说心里话,在当时,在三十几年前,做这样的决定没有胆量和气魄是做不出来的。文朝书记是援藏干部,他在西藏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工作了整整八年。所以来家乡的时候身体就一直不好。所谓仅仅在家乡只待了一年零八个月就调回市委党校了。不过就这短短的一年零八个月,却把文朝书记的痕迹永恒的留在了家乡的这片土地上。
 
 
后来尽管他离开了家乡,然而他却没有放弃对家乡发展和未来的思考。他是在病榻上完成了关于白水《绿色帷幕下的生产力》的专著。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我去医院看望他,当时他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他送给我一本刚出版的《绿色帷幕下的生产力》,上边签着他的名字,本来文朝书记的字是写的很好的。可是那一次我看到的李文朝三个字却写的有些歪歪扭扭。我知道,那是他生命最后的绝笔,那书也是他生命最后的绝唱。不管今天的家乡苹果产业发展的有多么的兴旺发达,可我想,没有当年文朝书记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没有他对家乡的眷恋,是不会让我们看到今天家乡苹果产业的盛况的。
 
 
说家乡的苹果,就不能不说说后来坐镇家乡的县委书蔺松原的。他来县上的时候,当时家乡的苹果栽植的面积已经有十万亩了。他也是一位黄土塬上刚毅铮铮的铁汉。说起来,我和松原书记一起工作的时间最长,也是我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刻。他对家乡的认知,他的思想高度,就是到了今天回想起来也会让人觉得望尘莫及。有时候我就在想,很多事情真的不是说出来的。自我的标榜只能给未来留下笑料。松原书记主政的那八年时间里,完成了众多的苹果产业的全国第一。这是历史的记忆,这才能用上说与不说,它就在那里的名言。
 
 
蔺松元第一次亲手题写了“白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用一个整版的在《人民日报》上为家乡的苹果打广告。当时人民日报社的总编辑告诉我说,这是全国第一家用政府的名义给农民的产业打广告。当时县上的财政收入不足千万,可人民日报一个整版的广告费用就是三十万。现在我们觉得无所谓的,可在当时,单凭说是气魄恐怕诠释不了这样的举动。当时报纸还没有套红印刷,一个整版就只有松元书记题写的那句到今天算是家乡苹果最为经典的广告语了。除此之外都是留白。现在想想,可怜的山区小县,可怜的穷乡僻壤,在那一刻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也难怪后来人民日报会在一版二条的位置刊登了《白水苹果 富民好产业》的消息。这也是迄今为止,人民日报给家乡苹果最高的礼遇了。
 
 
在全国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给家乡的苹果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到了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请到了曾经做过副主席的李德生。那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不光是全国第一次,也很成功。就在发布会的第二天,国家级媒体十六家都不惜篇幅给予了家乡苹果产业极高的评价。也就是从那次以后,家乡的苹果才算真正的走出了山沟,香飘了大江南北。当时松原书记有一句豪言壮语经常挂在嘴上,他说白水人要建成黄土塬上的绿色航空母舰,要让五十万亩成为家乡民众未来希望的基石。当时他提出这样的口号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我知道,家乡的耕地面积才六十七万亩,五十万亩苹果就意味着粮食生产被放弃了。祖祖辈辈背负青天的家乡人,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调整呢?
 
 
几十年过去了,看到今天的这一幕,我除了惊讶,就是敬佩松元书记的前瞻性。也许很多东西是不用讲道理的,而且用道理也是讲不清楚的。我想除了对家乡的爱,对黄土大原的眷恋,大概不会再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松元书记的豪情壮志和家乡民众意愿的完美结合,才有了《经济日报》上的大篇幅的《黄土塬上建起伊甸园》,才有了《光明日报》《白水人靠苹果创奇迹》的长篇报道,才有了《渭南日报》用连续六个整版推出了《一叶小舟托起黄土魂》的报道。现在想起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我总觉得历史总是会记住属于历史应该记住的故事。
 
 
松元书记要走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从桌子上拿起一份他自己亲手写的稿子对我说,是他这几年来的思考。他觉得县上的苹果产业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走粮果畜符合经营的路子。当时我接过那篇稿子,突然间觉得沉甸甸的。尽管松元书记走了,但我还是把那篇稿子送到了《陕西日报》社,很快《陕西日报》就在重要的位置全文刊发了。现在想起来,尽管过去了很多年,可是对于家乡苹果产业的发展还是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也许是因为自己参与过家乡苹果的很多过程,所以对家乡的苹果产业总是情有独钟,总是喜欢回忆当年那些轰轰烈烈,那些把事业和民众的利益结合起来的行动。
 
 
最后我想说说西北农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陕西首席苹果专家赵正阳。其实我们并不熟悉,现在也只有只有一面之缘。可他在家乡一待就是十几年,为了家乡的苹果产业可谓是废寝忘食。做出了值得记忆的贡献。当年为了家乡的苹果产业能够一开始就走向正轨,在他的努力倡导和亲自努力实践下,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校县联合的苹果试验站。这些年来,在家乡果农那里,不知道赵正阳教授的名号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多少年来,他除了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留下的的就是走村窜巷,把自己的热情,把科学栽植的知识送到更好千家万户。我们尽管没有工作上的交集,但是对他为了家乡的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概念却是知道一些的。去年我突然就想见见他,所以在一个夏日酷暑的天气里,我和他在他的试验站相见了。当我说想为他写点文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头摇的就像拨浪鼓一样,说他没有什么可写的。要写就写写家乡的民众吧。因为这里的苹果产业就是他们干出来的。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情怀。这是一位和土地融合在一起的专家的心声。我当时被深深的感动了,我觉得家乡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伙人,他们凭着对黄土地的热爱,凭着一腔热血,才把家乡的苹果产业发展到了今天。每每想起来这些,我的心里就有一股说不上来的冲动,就觉得家乡的未来有他们奠基,是会有梦的。而且这梦也会变成现实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频道精选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