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李军:他用黄土地的神韵诠释文化内涵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 2018-04-10 16:18:31
就是因为喜欢,我一直想着给鴻弟写点文字,可每每提起笔的时候,就没有了信心。也许是因为他曾经是我的部属,也许是因为我们太过的熟悉,总觉得藏在的心里的很多话说出来就显得有些轻薄了。直到前几日我在微信圈里看到他的几幅作品,才觉得还是要硬着头皮写点东西吧。
 
就是因为喜欢,我一直想着给鴻弟写点文字,可每每提起笔的时候,就没有了信心。也许是因为他曾经是我的部属,也许是因为我们太过的熟悉,总觉得藏在的心里的很多话说出来就显得有些轻薄了。直到前几日我在微信圈里看到他的几幅作品,才觉得还是要硬着头皮写点东西吧。能不能反映什么,能不能理解什么,但至少是我心灵深处的一种思考和感受。
 
 
想想光阴过的也真的是快。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当年鴻弟抱着一大堆自己的作品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要找工作,让我看看他的东西行不行。说他叫朱鴻弟,是当兵回来的。爱写作,爱艺术。也许都曾经是军人的缘故,我仔细的看了他的作品。也许就是因为他在大西北的军营里待久了,我当时就感觉他的作品里透射着大戈壁的撕裂和一望无垠大沙漠的空灵。我没有多想,就答应让他上班了。
 
 
人这一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偶然的邂逅。当时他来单位做新闻工作。不过在我的心里总觉得他的性格有些内向,甚或都有些木讷。可是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内向的性格里多了几分持重,木讷中生出几分黄土地上独有的厚重过后的灵气。他做新闻的那段时间很勤奋,也很优秀。尽管平日里话语不多,可是我发现他对文字的理解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他喜欢书法,喜欢绘画,特别是他当时的篆刻在我看到已经有相当的水准了。也许是当年环境的原因,也许是鴻弟内心深处就一直隐藏着家乡黄土地的某种基因。所以他不管是做新闻,还是写书法,给我的感觉都是一种看似很拙,实者很美的艺术。
 
 
我是读哲学的,所以在我的眼里,鴻弟的书法就是一种黄土地文化的最深刻的底蕴诠释。大家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内涵和外延的。而且内涵和外延在哲学的范畴里算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基础了。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开始认真的关注鴻弟的书法的人时候,却发现哲学中的内涵和外延的辩证关系在他这里似乎又被颠覆的趋向。那些年尽管我们在一起上班,可因为工作的关系,交流的很少。不过每次我看到他写出的方块字就给我一种家乡浓郁的味道。我的家乡是字祖仓颉的故乡,不知道仓颉深厚的文化底蕴给鴻弟传导了什么样的基因。我总觉得他对文化的酷爱在他后来的书法和绘画篆刻艺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在融合地域文化和地域生命本质上有了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一直有个观点,不管是从事书法艺术,还是绘画艺术,乃至于篆刻艺术,文化的积淀是不可以忽略的。想用不会走就想跑的心态来面对艺术,最后得到了肯定是被艺术真谛所耻笑。大书法家于右任本身就是国学大师,还有当代的启功,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没有文化的积淀,想用玩技巧的方式来达到艺术的高峰,只能是痴人说梦了。从我认识鴻弟的那天起,我就发现,他把用家乡文化武装自己当成了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做新闻,还是做艺术,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就和家乡的黄土地一样,看起来表面无所事事,其实在它们的深处却在孕育着一种生命的未来。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们各奔东西了。有些年都没有再联系。直到去年的什么时候,他突然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为我写了几幅字,还制了一方印。我当时真的有些喜出望外,因为这些年,我偶然也能在一些地方看到鴻弟的书法。我觉得他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把文化的修炼作为自己从事书法艺术的根基。我不知道他临摹过于右任的贴没有。可是每每看到他那种大拙的墨迹,总是会想到于右任老先生,总是会联想到坑坑洼洼,而且能看到隐含在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上那种生命的美感。
 
 
记得我曾经和鴻弟交流过关于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尽管在哲学的世界里鴻弟不大明白什么是抽象的辩证思维关系,可是我惊奇地发现,他对书法的理解却让我隐隐的感觉到,就算是黑格尔活过来,也会觉得内涵的力量有时是会超越外延,走向一种无极。那是在去年的冬天,我们说好了在茶馆相见,他来的时候好像天还下着雪,走进茶馆,当他把自己的作品从怀里掏出来的时候,就那一瞬间,我被感动了。我觉得一位能把自己作品当成生命之物从暖暖的怀里拿出来的人,他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呢?
 
 
我不懂书法,但是我知道字如其人。我知道鴻弟这么多年对文化的涉猎,我也知道在他的生命世界里,文化的底蕴到底有多深厚。我一直觉得生命就是艺术,艺术就是凭借着生命的力度来绽放的。所以我想,不懂书法,不等于不能感悟,不能欣赏。其实越是不懂书法的人所获得的艺术感人力才真实。就像我们去听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一样。我们不认识五线谱,我们不懂乐理,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旋律,能够在一种生命本能的愉悦中享受艺术所带来的快感。我一直觉得鴻弟所追求的正就是没有技巧的艺术本真。他是把家乡黄土地上的神韵融进了自己的梦想之中,用生命的看似简单的感知来完成对书法艺术的诠释。
 
 
和平日的习惯一样,我把鴻弟送我的书法作品同一样放在书房里,有意无意的时候总要去仔细的品味一番。很奇怪,鴻弟的字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仓颉文化留下来的神奇一样。每一次感悟总会有新的体验,总会让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鴻弟的艺术风格自我觉来是不能评判的,因为我对书法艺术认识的不深。我只是觉得不管是什么艺术,缺失了对文化的追求最终都会一事无成的。但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我觉得鴻弟的艺术表现所体现的哲学命题就是物极必反。他就是用家乡黄土地的拙朴,用看似不经意的意识本真,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艰辛的行走。
 
 
书法作为艺术我觉得应该从两个阶段来认识。作为文字,它文化符号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所以文字不管它结构怎样,一出现,它的第一个使命就算完成了。那就是字的意义。不管是象征的意义,还是实际的意义,在生命的精神世界里,都是可认知的。作为艺术,它是对文字的文化升华。所以我说,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字就是文字,有了文化底蕴的文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大名鼎鼎的于右任本身就是国学大师,还有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不也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所以想要成就自我书法艺术的巅峰,就不能离开对文化感悟和摄取。鴻弟也许很早就懂得这其中的奥妙,在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我发现他对文化的涉猎几乎是全方位的,他对艺术的那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让我觉得喝爱惜生命没有两样。
 
 
记得有人给我说过,鴻弟习练的是丑书。其实当时我就不大同意这样的观点。作为艺术,只有美,当然了,美是全方位的,美也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美的意义在于留给生命的触动,不然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因为艺术带给生命和精神的是一种荡涤,也是一种洗礼。我觉得鴻弟的书法正是因为他把自己融进了家乡的黄土地,他把仓颉文化的厚重和黄土文化的负重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用文化的生命理念来诠释自己的书法。所以在我觉来,鴻弟的书法留给生命的才是真正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因为当今的很多艺术已经远离了生命的渴望,纯粹的成了一种自我的卖弄,成了一种自我炫耀的浮华。
 

 
我喜欢鴻弟的篆刻,那是因为他对篆刻艺术的领悟很高。在他的心目中,篆刻其实就是对方块字的最深刻的诠释,是一种文化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想想鴻弟所走过的路,我竟然觉得人生竟然和艺术完全的重合在了一起。包括他的性格内向,包括我认知的木讷,这些最后竟然都成了鴻弟攀登艺术不可或缺的阶梯。不是我唯心,我真的有时候觉得真正的艺术就是一种天成,就是一种偶然。我们现在喜欢说谁有艺术的天分,谁是艺术的天才。其实不然,艺术就是生命本身。当我们把艺术融进了生命,做到了天衣无缝的时候,艺术的生命魅力才能彻底的,淋漓尽致的被表现出来。
 
 
去年我有幸去了一趟贺兰山,在那里看到了贺兰山崖画,就在崖画下我捡回了一块贺兰山石。我告诉鴻弟,尽管它不是大家公认的治印寿山石,也不是珍贵的鸡血石,它就是贺兰山下的一块普普通通的贺兰山石。我想用它给自己治一方印。鴻弟接过贺兰山石看了半天对我说,这石头硬度很高,治起来有些难度。而且这种石头很脆,稍微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的。不过没关系,他能治出来的。一个多月后,鴻弟把那块贺兰山石制成的印章送给了我。当我看到印面上的那些破碎的痕迹,心里真的有种说不上来的感慨。当时我就觉得,难怪当年鴻弟就在大西北当兵,他告诉我说,自己也几次去过贺兰山下。是的,没有对贺兰山的理解,没有对大西北戈壁的情怀,是真的治不出这样富有生命烈度的印章来的。
 
 
现在想想鴻弟的书法,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自己生命对艺术的理解,都是对黄土地文化的一种精妙的诠释。就在昨天,我给他发信说,需要几张他作品的图片,我想在自己的文字里做插图。鴻弟还有些不大乐意。对我说自己的艺术功力还差得很远,总觉得自己的文化积淀不够,好多的东西有些轻飘飘的。我笑了,我说艺术本无止境,有这样的心态就好,这就是走向艺术的必由之路。我只是写点心情文字,我就想告诉世界,艺术离不开文化,艺术不是技术,艺术是生命的最深刻的感知……
 
 
我知道,鴻弟不会满足的。因为在他的心里盛装的就是家乡的黄土地。可别小看这黄土地,撒一把种子就可以养育一个民族。聚集起来它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祝福鴻弟,我也相信鴻弟会在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他心中已经印刻上了我们家乡古老文化和生命的足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频道精选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