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文化产业“升级”势不可挡 大西安再添新彩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 2017-12-22 16:23:39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文化古都的西安,近年来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文化古都的西安,近年来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今年以来从战略上进行体制机制的完善,建设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打造“丝路文化高地”,给西安增添了更多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魅力。

完善体制机制 西安文化产业迎来新发展

全面升级、不断跨界融合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新的形式要有新的举措来顺应和激发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今年以来我市在学习借鉴杭州市发展文创产业“四有”经验的基础上,抓好顶层设计,细化工作措施,扎实组织推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6%,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率达到19.3%,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54家。西安的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向上的飞跃,正在经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

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主营收入稳步提升。“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西安千古情”大型演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街区、渼陂湖水系修复工程等项目加速推进……我市未来五年的九项重点任务中的“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到202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为了从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年2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西安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需要着力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的六维支撑体系,其中一维就是“建设丝路文化高地”。市第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市委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明确我市需要补齐的“十大短板”中就包括补齐文化产业短板。今年6月,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题汇报,近期,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方案》,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首先成立西安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新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和“文化体制改革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区县、开发区快速跟进,快速推动成立本区域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落实人员编制,负责抓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全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党政齐抓共管文化产业的良好局面。

从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市场主体、聚集专业人才等9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支持措施的《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8月31日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印发,市委宣传部制定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和《办事手册》,指导各区县、开发区制定本区域的配套政策。10月25日,市委宣传部起草的《西安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经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10月30日,市委宣传部起草的《关于补短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打造国际音乐交流中心 西安建设“音乐之城”

音乐之城建设给西安增添了更多文化魅力。

今年5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西安市建设“音乐之城”实施方案》,西安要在“十三五”期间依托历史文化、产学研及乐剧团、科研及创新创意等深厚资源,通过五年努力,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西安全球“音乐之都”的称号,全方位将西安打造成音乐魅力浓郁的国际化大都市。短短几个月后,大唐不夜城音乐街等7大音乐街区面世,陕西大剧院建成,西安国际音乐节及各种音乐节活动陆续登场,城市的上空已响起了不间断的音乐之声。

布局音乐街区离不开与音乐相关硬件设施的到位。为了增添西安的室外音乐氛围,大唐不夜城音乐街区新设了阿勒曼舞曲、合奏、琴舞等15个音乐主题城市景观雕塑,并在开元广场搭建起国际化的专业舞台。从“五一”小长假开始,已完成爵士、说唱、民乐等数十场公益演出,流光溢彩的灯光与音乐共同营造出的浪漫氛围,吸引得无数市民游人沉醉其间。永兴坊作为西安市重点打造的“传统音乐聚集区”,将陕西传统文化艺术再造升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为代表,打造以传统音乐为代表的文化艺术精品。

11月14日,第16届西安国际音乐节启动,一直到明年1月21日结束,上百场精彩演出为市民奉献。两个多月时间里,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音乐主题街区、西安音乐厅、雁塔区“大师之路”音乐文化长廊、新城区“永兴坊”传统音乐聚集区、新城区“大华·1935”音乐文化聚集区、碑林区“九部坊”音乐街区、高新区“众创”示范街区音乐聚集区一一上演精彩纷呈的音乐演出。身在西安就能聆听到各类音乐、各国音乐的交融。西安音乐厅邀请国际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美国著名大提琴家瓦列芙斯卡、意大利爱乐乐团等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和团体,带来交响乐、独奏、室内乐、民乐、爵士乐等类型的近30场演出。在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音乐主题街区、雁塔区“大师之路”音乐文化长廊等地还能欣赏到大西安形象·城市主题形象歌曲音乐会、音乐炫彩声光秀、秦腔、综艺等音乐节展演周活动。还有在西安举行的草莓音乐节、西安交响乐团户外公演等活动万众瞩目。

记者获悉,“音乐之城”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城市音乐街区建设、打造精品音乐文化品牌、音乐产业全产业发展、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音乐设施建设、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等六大类、32个方面。以传承文明、立足西安,面向未来为基本原则,树立“源音乐、大音乐、新音乐”的三维发展理念。源音乐方面将通过深度挖掘西安的古典音乐文化、打响中国音乐传承圣地品牌等,探寻中国音乐文化起源;在大音乐方面以促进交流、壮大产业、塑造品牌为抓手,推动大音乐门类,泛音乐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在新音乐方面,构建一个打通音乐、游戏、绘画、书法、考古、文学、动漫、影视、戏剧等多种文创业务的音乐新生态。

“音乐之城”建设以来,“余音绕城”正在逐渐成真。音乐街区、音乐剧、交响乐、惠民音乐会、音乐节、演唱会……大量国内外的演奏家、歌唱家、流行歌手纷至沓来,献上重量级的演出。西安正悄悄散发出非凡的音乐气质。

顶层设计的政策出台后,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也非常重要。《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计划设立5亿元规模的母基金,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子基金的方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文创银行组建步伐,举办银企合作项目对接会,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问题,积极申办全国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并印发执行新的《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会同市考核办将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用考核评价体系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阅读体验多元化 打造“书香之城”正当时

2017“碑林诗词大会——唐诗回家”颁奖典礼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行,西安交大阳光小学的同学们表演集体诗朗诵《诗意童趣》

西安文脉深厚,打造“书香之城”恰逢其时。今年随着《西安市书香之城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从硬件配套设施到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举行,“书香之城”建设为全民阅读风气提供多元的体验。24小时书店的引入、西安读书月的举行、新兴文化阅读空间的搭建、社区书屋的打造……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让书香在潜移默化中萦绕古城。

一个城市好的阅读氛围如何形成?互联网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既要有实体书店、图书馆等阅读平台,还要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得更多更广泛,方便大众阅读。记者获悉,随着《西安市书香之城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市每年要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用于实体书店发展。并修订《西安市财政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实施意见》,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对60家实体书店进行扶持,发放专项资金784.98万元。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书香之城”渐成风气。

今年4月,以“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之城”为主题的第十一届“西安读书月”举行,共开展各种全民阅读活动200多项,其中历时48天的西安首届“小红鸟”绘本剧表演大赛则将阅读与表演创造性地融为一体,吸引了我市4000多个家庭、累计17400人次参加了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和绘本精读活动,网络辐射人群60余万人。各种家庭读书分享大赛顺利开展,以少年儿童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引领亲子阅读风尚。

曲江新区创客大街集装箱音乐街区上,7月15日迎来了西安市第一家24小时书店的开业——阅西安城市书房。这个由曲江新区和西安市新华书店一起打造的书店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读者。环境更加舒适,渴了饿了可以点咖啡和简餐,和传统的书店相比,这里提供更多的服务,让阅读更轻松快乐,也吸引了不少老读者的光临。记者获悉,目前全市实体书店发展态势趋稳向好,以曲江书城为代表的一批图书阅读咖啡 茶语餐饮文创等城市文化阅读消费空间相继投入运营。4个多月后,西安24小时书店又开了几家。首批“书香西安阅读吧”挂牌,100个书香西安小书屋和100个书香西安阅读吧陆续在全市各区县建成。

一系列倡导全民阅读的活动和多元化阅读体验平台的搭建,让古城的阅读氛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西安图书馆今年上半年接待读者59万人次,新办理读者证12231张,书刊外借311206册,回答咨询54万人次,网站访问量13万页次,数据库访问量346万人次。

据悉,我市将提高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其中包括建设“书香西安”数字化阅读平台,内含10万种数字图书、3万集有声图书、上千种期刊等各类资源。建设数字化阅读设施,在机场、火车站、科技园区、商场、酒店等公众场所,建设100座公共数字化阅读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还将建设“书香西安”专用阅读APP、开通“书香西安”微信公众号等。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打造新一代移动智慧图书馆。

近几年我市将打造10个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100个书香社区、100个书香村镇、100个数字农家书屋,100个智慧图书馆、1000个社区书屋……到时无论身在乡村还是城区,古城人都能在家门口更方便地阅读,“书香之城”建设也会让古城成为一个书香弥漫的美好城市。

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博物馆之城” 留住城市记忆

西安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就此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当游客走在古今交映的街道上,首先感受到延续大唐之风的棋盘式城市格局,想逛完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可不是容易的事,作为“博物馆之城”的西安已拥有125座各类博物馆。从周秦汉唐到红色记忆再到工业遗产,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全方位的保护和展示,激发出更多人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自信。

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西安也始终将文化遗产“捧在手中”、放在心上,精心呵护。为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今年《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制定,要用“张骞出征”“昭君出塞”等丝路故事承载的“丝路价值”,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使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推动西安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多视角、多纬度地反映西安城市历史与文化核心价值,传播具有西安特色的中国故事,扩大博物馆穿越“围墙”的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西安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125座,包括34座国有博物馆、45座行业博物馆、46座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之城”建设越发稳健,要按照“两轴一带、四心六区”的规划布局理念,搭建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空间构架,使西安真正成为一座“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的“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其中,两轴指城市东西、南北中轴线;一带指环山旅游带;四心指中华文明标识工程展示中心(三学街)、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八办、革命公园),隋唐文明展示中心(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展示中心(半坡、纺织城艺术区);六区指明城墙核心区,曲江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高新产业发展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

西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要融合出新的发展空间。尤其西安地区革命旧址三年(2017-2019年)维修保护计划出台,将打造以七贤庄-革命公园红色文化街区、蓝田葛牌镇红色文化小镇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遗址群。其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遗址群以八路军办事处和革命公园两处重要遗存为依托,充分挖掘八路军办事处和革命公园特有的红色革命文化,建立集“红色革命教育、旅游配套”为一体的区域空间特色。西安事变纪念场馆遗址群则整合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公馆、西京招待所、高桂滋公馆等西安事变纪念场馆群,以红色为魂,进行文化修复、内容拓展,打造大西安红色文化旅游核心区。

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群则以葛牌镇的红色历史为基础,以弘扬爱国主义为目标,整合提升“红25 军军部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资源,全方位提升葛牌镇的生态环境、基础交通、配套设施等,使其成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大西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重要组团。

工业遗产与城市现代化也能和谐共生。对幸福路地区、灞桥纺织城、大庆路等工业区和大华纱厂等工业遗产丰富的地方,进行整体风貌的保护、展示及赋予的教育功能,激活近现代工业遗产活力。还将改造提升半坡遗址博物馆、兴庆宫等8处遗址公园,规划建设40处与公园、绿地、小广场相结合的遗址公园,并对城市历史悠久的老旧区域进行系统规划与整理修复,“活态保护”小雁塔、三学街历史文化片(街)区,保留再现西安城市的人文气息。(文/陈黎图/李明 )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