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限塑九年,如何破局?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 2017-07-19 11:09:55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9年。数据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3家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 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9年。数据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3家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

7月15日,在西安市建国门综合市场内,几乎每一个摊位前都挂着一沓塑料袋,免费向顾客提供。“这样一捆塑料袋重500克,进价5元左右。一天一捆都不够用。”一位卖菜的摊贩说。不仅是建国门综合市场,记者走访西安市多家农贸市场发现,免费塑料袋用量惊人。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9年过去了,虽然超市、商场已经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但小商铺、菜市场免费塑料袋依然大行其道。

9年限塑稍显成效

7月15日,在西安市南梢门附近的永辉超市里,消费者杨祥把卫生纸、花露水等日用品和火腿肠、酸奶等食品依次装进自备的环保购物袋中。“我每周六都会逛超市。以前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时候,种类不同的东西,我会选择分开装,每次购物都会使用好几个塑料袋。这几年使用塑料袋要自己花钱购买,我也逐渐养成了使用环保购物袋的习惯,省钱、省事还环保。”杨祥说。

自国家实行“限塑令”以来,大型商贸市场虽然还向顾客提供塑料袋,但已由免费使用改为自愿购买使用。为了鼓励顾客少使用塑料袋,很多商场还推出了带有自己商场logo的环保购物袋。

华润万家超市曾对西安市10个店的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过统计,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之前的2007年,10个店使用各型号塑料袋为1680万个。“限塑令”实施之后,10个店的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至2015年年底,7年多时间里,我国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840万吨石油、标煤1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西安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商品零售场所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将处以最多5000元罚款;如果商品零售场所不但无偿提供塑料袋且不在销售凭证上单独列示,将处以最多1万元罚款。比如,西安市东县门附近的一家药店就曾因销售不合乎国家标准的超薄塑料袋,被处以1万元罚款。

菜市场、小店铺成法外之地

7月15日,东门顺城巷早市,不乏手提无纺布袋来买菜的顾客,但无一例外,无纺布袋里还是塑料袋。

“‘限塑令’刚开始实行那会儿,有的菜贩还会象征性收几毛钱,后来就免费了。现在出去买菜,通常带回家三四个塑料袋。我老伴儿比较节俭,一般都将这些塑料袋用作垃圾袋。”家住西影路的市民李阿姨说。

7月15日8时。西安市安东街一家早餐店门口,老板从热油里捞起刚炸好的油条,老板娘在一旁早已准备好塑料袋,装好后递给顾客。

“顾客要把油条打包带走,我们会免费给他们提供塑料袋。我们用的都是标准厚度的塑料袋,没有有害物质”,老板娘介绍说,“不像很多菜摊,用的都是最便宜的塑料袋,一两块钱就能买一捆,一捆好几十个。那种塑料袋装不了食物,有毒。”然而记者却发现,这位老板娘说的“无毒害”塑料袋上却看不到任何的标识,与“限塑令”中规定的“在食品安全方面,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购物袋必须标有‘食品用’字样”并不相符。

在北郊一家小超市内,一把小青菜、几个西红柿……一位顾客用免费的塑料袋把购买的物品分类装好后放到购物车,拿到称重处称重、贴价签。

外卖助长“白色垃圾”

不仅是菜市场和便利店,外卖也成了“限塑令”的“灰色地带”。

7月14日,在碑林区一幢27层高的写字楼里,记者碰到了正在清理垃圾的清洁工李阿姨。“每天都要从我负责的那9层楼里,运出6大桶生活垃圾,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卖餐盒和饮料瓶”,李阿姨说,“饮料瓶能洗干净拿去卖钱。沾着油渍,甚至还装着剩饭的塑料盒,没有人愿意回收。”

面对每天产生的大量外卖垃圾,在这幢写字楼工作的吉雨洁很痛心,但同时也很无奈。“每天中午11点到1点半,是咨询量最大的时候,忙完累得不想动,只能叫外卖。每天中午吃饭至少要用一个餐盒、一双筷子和两个塑料袋。”吉雨洁说。

数据显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3家外卖平台,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如果再加上塑料餐盒和一次性筷子,外卖产生的垃圾量大得惊人。

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对此,有环保专家建议,外卖平台可以大力推广可回收的环保餐盒,消费者在自备筷子的同时,还应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减少餐厨垃圾的污染。(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李羽佳)

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300亿件。如果按照每个快递包装箱0.2公斤估算,300亿个包裹,会产生包装垃圾600多万吨。不仅是快递包装箱,额外购买的精美礼盒,也成为快递垃圾的重要来源。

过度包装,快递之过?

陕西省邮政管理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快递业务量达到3.69亿件,同比增长81.3%,增幅全国排名第二。在今年天猫“6·18”包裹签收量城市排行中,西安位居第九。消费者享受着购物带来的愉悦,商家收获着丰厚的利润,却给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负担。

快递业务剧增的另一方面,是海量“快递垃圾”处理难题。

包裹胶带有多长污染就有多长

“把快递盒当废品卖,少了人家不收,攒多了放在家里又不卫生。还不如有一个扔一个!”在碑林区华豪丽晶小区里,陈秀琴正提着两个塞满气泡袋的快递盒子向垃圾桶走去。

陈秀琴基本每周都会收到一两个快递,“每次拆快递,都像隔着玻璃寻宝,能看到,却被包装挡着,摸不到”,陈秀琴说,“前段时间,我在网上买了两瓶韩国洗发水,打开包装材料才发现,每一个塑料瓶上都被裹满胶带,胶带外又包了两层气泡袋和两圈胶带纸,和几个气泡枕一同放入一个鞋盒大小的箱子里后,再用透明胶带缠几圈,光拆这两瓶洗发水就用了三分钟。”

据了解,无论是快递公司,还是代购个人,目前大量采用的都是不可降解的透明胶带,成本高是他们不选择可降解牛皮纸胶带的重要原因。

调查发现,一捆长60米、宽4.5厘米的普通胶带,5卷售价为9.9元。而购买同样宽度、长为50米的牛皮纸胶带,单卷的价格就达到5元钱。据测算,平均每件快递的胶带使用量是0.8米。悬殊的差价,让环保包装材料难以被广泛使用。

“个人定制”背后的浪费

除了快递纸箱外,“个人定制”的精致包装盒也成为快递垃圾的重要来源。

在淘宝网上,以“包装盒”“礼品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搜索到大量向消费者提供“个人定制”包装盒的商家。这些商家提供的“个人定制”包装礼盒,材质从普通纸张到PU皮,应有尽有。

“‘个人定制’包装礼盒可以根据商品的类型、材质、尺寸等专属定制,并且可以采用烫金、覆膜等技术,绝对能让礼盒看起来高档、摸起来有质感。”一家礼盒定制店的客服人员介绍说。

“上次给儿子用白卡纸折了一个糖盒,结果班里小朋友的糖盒是买的,儿子不好意思把他的拿出来。这次我给他买了新糖盒,他终于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糖果了。”在一款单价为11元的糖果盒商品评价中,有一位家长这样写道。

与“个人定制”伴随而来的,是过度包装。这些精美的包装盒在结束其“颜值担当”的使命后,何去何从成了难题。记者从黄雁村附近的一家废品收购站了解到,现在的盒子材质多样,表面上都印着精美的图案,处理起来会增加成本,很多收购站不愿意回收。“纸箱子还能收,那些有塑料涂层的盒子,我们收了也卖不出去。”废品收购站的老板说。

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迫在眉睫

“应鼓励公众当面拆封,把包装箱交由快递员统一回收,快递企业能对包装箱、包装填充物等进行充分再利用。电商也应该在包装箱上提醒消费者,合理利用包装箱,不要随意丢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师王宝说。

王宝建议,解决快递包装的回收再利用问题,除了应强化政府责任,尽快构建起快递包装的回收体系外,各类行业协会也应尽自己的职责,制定行业规范,强化“简约”包装理念,尽量使用单一材质,降低回收再利用成本等。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规定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和化妆品部分的基本要求、限量要求和限量指标计算方法,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空隙率、层数和成本等3个指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分别是包装层数3层以下、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现在快递所用的瓦楞纸箱回收率极低,其中黏连的塑料制品又难以降解。市民应养成良好习惯,将胶带与纸箱分类处置,提高回收率。”王宝说。(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李羽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