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民间“隶变”——北庄子汉墓石刻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汉墓石刻庄子 2017-05-16 10:00:23
北庄子汉墓石刻位于冀中平原西部的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属中山国,治所卢奴,今定州古城,它是当时的畿辅明珠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以定瓷的烧制而闻名天下。
民间“隶变”——北庄子汉墓石刻

北庄子汉墓石刻

北庄子汉墓石刻位于冀中平原西部的河北省定州市,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属中山国,治所卢奴,今定州古城,它是当时的畿辅明珠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以定瓷的烧制而闻名天下。在古城周围埋葬了许多古代王侯显贵,尤以汉墓分布极为密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古城周围的几座王墓进行了发掘,其中在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石刻,由于刘焉墓位于北莊子村北,故名为“北庄子汉墓石刻”,它产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至章和二年(公元88年)。

石刻文字属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由于它产生于广大民间工匠之手,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变,成为书法爱好者研究的珍贵资料。也为汉代文字从篆书到隶书演变过程提供了大批文字资料,这样大批汉代文字得以完整保存在全国是罕见的。

刻石的铭刻内容多为当时的州郡名,采石场名和工匠名,不仅包括了中山国的大部分县名,而且还有邻近的国和郡县名称,地名涉及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这些都是当时筑墓“工徒”的作品,属典型的东汉时期民间刻石,其字形风格各异,用笔轻松,无拘无束,质朴自然,透露着民间百姓特有的朴素和憨直,其中有少量刻石仍带有篆书风格,属秦隶体式。

篆书演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隶书是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呈扁方形。

从其刻写工艺上看,这些铭文并非用专业的刻字工具所刻,应该是用来采石料的凿子之类工具所为,因为刻石的铭文、笔画直来直去,极少修饰,没有圆润度。

从字面上来看,这些采石工的识字程度并不高,且刻写时很随意,也并未打底稿,而是按自己认为最简捷、最省力、最易懂的写法进行铭刻。由此可见,汉墓石刻是由于所用的工具、石质、凿刻方式的不同,掺杂了许多非书写因素,才造就文字呈现出天真烂漫之态的,是有意书写、用心镌刻的得意之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