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岁的陈耀武是西安市雁塔区沙井村人,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接触到了秦腔戏曲。苍凉悲壮、激越高亢的唱腔给少年的陈耀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色彩绚丽、形象夸张、富于想象力的秦腔脸谱更是让他着迷。
今年29岁的陈耀武是西安市雁塔区沙井村人,在戏迷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接触到了秦腔戏曲。苍凉悲壮、激越高亢的唱腔给少年的陈耀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色彩绚丽、形象夸张、富于想象力的秦腔脸谱更是让他着迷。唱秦腔、画脸谱,一学就会,一画就像,他认为自己和秦腔有着天生的缘分。
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秦腔脸谱是陕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造型夸张、色彩鲜艳、象征性强,使用八种颜色来描绘不同的人物角色:如红色代表忠诚,白色代表奸诈,蓝色代表勇猛,绿色代表草莽,黄色代表暴横,粉色代表老年,金色代表神鬼等。
陈耀武14岁进入长安戏曲职业学校学习,攻花脸,五年后进入长安剧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秦腔演员,原打算当一辈子秦腔演员的他却因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得不暂时离开舞台,这给他留下的深深的遗憾。
在专业剧团工作期间,陈耀武发现一般的戏曲演员只关心自身所扮演角色的造型,一些演出社团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演出业务上。种类繁多的秦腔脸谱处于一种无序和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整理,一些早期的秦腔脸谱更是处于遗落失散的境地,这让陈耀武萌生出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秦腔脸谱的念头,他一边演出,一边搜集、整理和绘制秦腔脸谱。
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秦腔脸谱,陈耀武跑遍了陕、甘等地区的30多个市、县和乡村,只要打听到谁家有老脸谱,就立即出发前去拜访,几年下来,他已经收集到了一千多张秦腔图谱,其中一套民国时期的秦腔脸谱图集共有80多幅脸谱图画,非常珍贵。
白天人多事杂,夜晚时分他才能静下心来绘制脸谱,经常通宵工作,他从不觉得画脸谱是件辛苦的事情,反而非常享受,乐在其中。

脸谱的底胚要先糊制出纸胚子,然后在纸胚上刷石膏浆,要反复刷十多遍才能成型,晾干后就可以在上面勾画脸谱图案了。
以花脸和丑角为基础的秦腔脸谱主要分为通天柱脸、泰山眉脸、斜旋脸、象形脸、标志脸等种类,其中的斜旋脸又称破脸、歪脸,是秦腔脸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脸谱,它利用人物额头上不同的斜旋图案来塑造角色,为秦腔戏剧所独有。
在当下的戏剧界,一些人把京剧、川剧等剧种的脸谱用在了秦腔舞台上,陈耀武非常反感这种做法:“失去剧种特色的脸谱只能算“四不像”,秦腔就要用传统的秦腔脸谱,整个戏才地道。”
秦腔脸谱的绘制创作是非常困难的,它不能偏离传统秦腔脸谱的既有风格和套路,要在继承和尊重传统的前提下有所突破,让陈耀武感到困难重重,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陈耀武无法久坐,疼痛时他就慢慢走到院子里缓解一下,这让他很是苦恼。
陈耀武收集了一千多份与秦腔脸谱相关的文字和实物资料,他为这些珍贵的资料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资料库,妥善保管,他说:这些资料不仅属于我,也属于全体热爱和关注秦腔艺术的人士。
陈耀武的家就像一个脸谱博物馆,墙上挂满了脸谱,他说等将来他的藏品和作品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就开一个秦腔脸谱的家庭展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咱老陕的传统文化。
陈耀武还收藏了许多套戏剧服装,这些珍贵的丝绣服饰需要定期地清理和晾晒,保养工作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损坏衣物。
陈耀武的脸谱作品受到了圈内藏家的喜爱,由于做工精、数量少,作品供不应求,有朋友建议他开专柜和网店扩大经营规模,他没有同意,他认为自己绘制秦腔脸谱的初衷是出于对这门传统艺术的热爱,若做成职业生意就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
陈耀武对自己的作品爱惜有加,每次参加展出交流时都要亲自搬运,以防意外损坏。
陈耀武笑称自己是一个能“窝”得住的人,他可以连续几天不出门,待在家里画脸谱而不觉其累,最开心的娱乐是听戏、唱戏,画累了听上一段自己喜爱的《斩单童》、《黑叮本》就是最好的享受。
家中的一角被陈耀武改成了一个小戏台,一有空闲他就会装扮起来吼几句秦腔,过把戏瘾。
女儿蕊蕊是个小戏迷,时常搬出爸爸使用过的青龙刀挥舞几下,陈耀武也会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寓教于乐,他希望女儿能喜欢上这门传统的艺术。
当年与陈耀武同期学戏的伙伴们大多数已经转行,深爱着秦腔的陈耀武却很不甘心,一直在坚持练功,期待着重返舞台的机会。
对于未来,陈耀武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制作出一套包括图例、剧照和文字注释这三大要素的秦腔脸谱图集,力争做到严谨专业,简明扼要,不仅专业演员使用方便,业余爱好者也能看懂,他打算最长用2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