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北京高考文理兼容 学校调整课程迎接变化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文理北京课程 2017-01-10 11:11:33
眼下学生即将迎来寒假,不少学子开始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自2016年4月发布的北京新高考方案规定从2020年开始北京高考文理不再分科之后,关于如何过渡文理不分科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真正实施的时间是2020年,但高考内容文理融通的趋势将在新学年出现

眼下学生即将迎来寒假,不少学子开始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自2016年4月发布的北京新高考方案规定从2020年开始北京高考文理不再分科之后,关于如何过渡文理不分科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真正实施的时间是2020年,但高考内容文理融通的趋势将在新学年出现,虽然相关专家指出,面对不必对过渡期过分紧张,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着手调整课程和考试题目,因此在这个寒假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至关重要。

做好迎接新模式的准备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区均有高考文理不分科的消息传出,这让很多正在准备升入高中的学生和家长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忧虑的心态。从字面意思上来看,高考文理不分科与初中时期的课程无二,学生将面临9门甚至更多的课程,而高中的学习压力也较初中强出许多,因此许多家长都担心过高考文理不分科会令孩子学习负担更加沉重。

事实上,现在不少地区都不再采用过去“3+综合”的模式而是实施“3+3”制度,即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选考科目则出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可自选,计入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共13科,选择的范围较大。可以自由选择科目也意味着,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少学生还能感觉减轻学业负担,可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另外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

为了应对“3+3”高考模式,现下学校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调整。以北京35中为例,率先启动走班教学的新模式。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课程是,所有的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的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

据悉,目前不少学校都采用创新教学模式,以便针对新的高考形式做最有力的支撑。

传统文化需加强融合

为了应对文理不分科高考,帮助在校学生进行教育过渡,有不少地区教委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以北京为例,此前,北京市教委曾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加大中小学语文阅读量,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考查。

对此,蒲公英特约评论员王营表示,传统文化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固定的教材,并且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也往往在学科之外,所以无法像学科教学那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王营认为,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科教学与学生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生根,对每位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思维框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广泛占有文化资源,并有机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王营指出,高考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核,除了语文学科外,各科都将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命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历史学科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地理学科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在数学和其他理科试卷中,也可以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这说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背背《弟子规》、学学《论语》或者多背几首古诗词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了,也不仅仅是由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了,它是一门涵盖文化经典、历史、艺术、民俗等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各科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不过,在过渡时期内,对于北京考生来说,传统文化内容并不陌生,因为近两年的北京高考已体现出注重传统文化、增大阅读量等趋势。例如,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考查俗语、对联、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知识的题目超过50分。大作文也让考生谈谈“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等“老规矩”。2015年高考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且古诗文阅读分值增加6分,当年还提出规范汉字的书写。2016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目选取陈忠实描述陕北“华阴老腔”“撼人胸腑”艺术魅力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