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成为心态 我永远都是“一个人”
将自己看作
“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从本质上来说,“空巢青年”这个词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意,它更像是“北漂”“蚁族”等词语的某种更新和进化,因为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阶层固化、独生子女……
而其中,“社会流动性增强”是多位学者对“空巢青年”现象作做出的共同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副书记张翼认为,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局限,鼓励家庭生活和低流动率,而现代社会城市发展,则呈现高流动率。随着人口进入城市,社会支持独居人群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日益增多的“空巢青年”。
这种趋势同样发生在发达国家。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在研究美国独居现象的专著 《单身社会》中曾给出这样的数据: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其中独居女性是主体。
不只是美国人,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丹麦,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日本如今也有约30%的住户独自居住。但在中国,因为社会发展与文化观念的转变,“空巢青年”的增长更加迅猛。
“现在很多孩子都离开家了,看似人们观念中的‘关系’断了,‘孤独’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心理。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空巢青年’,不如说是‘脱巢青年’。”田丰说,“哪怕一个人生活得再精彩,和上一代人一比,就会产生观念的碰撞,两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会让如今大城市里的这份孤独显得更为特殊。”
当一个个“空巢青年”在城市里出现,应当如何连接起这些孤岛呢?采访中,“空巢青年”们的答案非常一致——社交网络。
“互联网可以是媒介,但不可能变成社会。”在张翼看来,社交网络的产生为人们造成了一种“我正在与他人联系”的假象,满足了与他人沟通的需求,但无法实现真实的关怀。
对于如何让青年走出空巢,田丰给出这样的建议:国家应该鼓励发展社会组织,鼓励个体去承担社会角色。用以兴趣、公益取向为主的社会组织替代原本的家庭,用这样的有机体去化解个体的孤独。
在《单身社会》中,克里南伯格还提到,“空巢和孤独并非同一个概念”、“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空巢是造成美国人孤独感的元凶”、“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并乐观地呼吁大家不必为此恐慌。
对于自己的单身生活,李丽如也保持乐观,她说:“我们很容易将自己遭遇困境的全部原因都推给社会,这固然有某些合理之处,但也可能忽视了对自我的反省,因为困境的某一部分其实源自我们自身,并且要改变困境从来都离不开自我反省。”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说,“对一切权力的批判,往往不一定能换来正义的降临。”
也就是说,如果“空巢青年”是某种既定的现状,偶尔地抱怨和吐槽无可厚非,但也要警惕变得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因为当改变迟迟不来,我们的奋斗本身就是推动社会改革的一种力量。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问里,千篇一律的悲观论调中,@DK玮的回答最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啊?还有这种称呼,我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链接
影视作品中提到的那些“空巢青年”
《疯狂动物城》
捍卫梦想的空巢——朱迪
从兔窝镇只身来到动物城这个大都市的朱迪,像大多数社会新人一样,离开温暖的家乡到大城市追梦。如愿成为警察的朱迪,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干劲十足。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工作上没受到重用,租住的单身公寓不到10平方米,装修也不温馨,周围的邻居也没有想象中的友好。
一开始没有朋友的朱迪,回到冷冰冰的公寓,吃着用微波炉加热的便当,虽然工作得不开心却努力让父母放心。这一切都像极了从大学毕业,初入社会在大城市的青年,带着满满的梦想,过着踏实的生活。只身打拼在大城市的他们,是战斗者也是“空巢青年”。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海外空巢——Daniel
相比《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带着女儿生活的Frank,《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中的Daniel是一个十足“空巢青年”。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求学生活,然而Daniel 在美国也不是青年才俊,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房地产经纪人”,没有固定的住所,每天住在不同的别墅里,换过很多女朋友,却没有一个真朋友。
在春节,美国没有什么年味,Daniel一个人提着从中餐店打包的饺子,站在海边吃饺子的情景,却实实在在是“空巢青年”。很多海外“空巢”或许过得像Daniel一样,或许过得比他好,但最终还是一个人在大洋彼岸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
《欢乐颂》
没有安全感的空巢——安迪
如果说安迪是“空巢青年”的话,那么应该是“空巢青年”里非常富有的。从华尔街归来的金融高管,有车有房,有才有貌,看上去就是人生赢家,但是一个刚搬过来就会在自己家门口装监控,把门换成密码锁的人,内心依旧空荡荡。
严格把自己的生活控制在时间表上,规定每天的早餐时间、晨练时间,对数字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总是一副强势的表现,摆出一副难以接近的架势。安迪这样的人设,像极了经历过社会洗礼,把自己保护得很好的人,但越是将自己保护得越好,越是脆弱。依旧是下班回到家,面对冷冰冰的房间,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空巢青年”。(记者 王一)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