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成为心态 我永远都是“一个人”
两地分居
也是空巢的开始
从李丽如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描摹出“空巢青年”的形象:二三十岁,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在一线城市拥有一份中等收入较为体面的工作,住月租四五千元的一室户或合租房的一间,可能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养的猫或狗。
厨房间有渴望居家煮饭时买下的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
长时间在手机屏幕和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容易作息失调,“空巢青年”的眼睛常年布满红血丝,头发也坚持不出门不洗,所有衣物中最重视睡衣,毕竟大部分巢居时间只有它坚持出勤。
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曾出现过一条“‘空巢青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答。不少知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从医而终: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坠湮: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Evan Wang: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21424:我和Siri(手机智能语音)成为了好朋友。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
在这样的独居生活中,“空巢青年”似乎就意味着单身?并不尽然。对于陈晓星来说,两地分居也是空巢生活的开始。
“其实我已经结婚了,但领完结婚证的第二天,他就出差了。”陈晓星的老公王伟在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负责工程项目,招标工作需要长期跟随工程派驻外地。几个月前,“90后”陈晓星刚和老公领了结婚证,可新婚生活却又以一场分离开始。
“短的项目一年左右,长的大概五六年。”王伟学的是工程管理专业,大学同学也基本上都在建筑行业工作,聚少离多是常态。他们生活中的另一半,跟陈晓星一样都成了非典型的“空巢青年”。
每晚的一通电话,成了陈晓星与王伟一天当中唯一的交流。
独处的时间久了,陈晓星慢慢变得独立起来,并且因此不断开启新的技能点。“你别看我妆不大会化,衣服也不大会挑,但弄网络、修水管什么的,都做得不错;如果在家碰到蟑螂,我的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大叫了,反正叫也没人帮忙,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处理。”
此外,恐怕每一个“空巢青年”都有一个关于“忘带钥匙”的惨痛故事:不管是出门丢垃圾收快递还是买吃的,当门在你身后咔嗒一声轻轻合上,你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妙,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没体会过几次穿着睡衣在寒风中等开锁匠的痛,你就不会记得出门一定要带钥匙。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有些难以改变。对陈晓星,王伟颇有歉意,但也很无奈。“每个月的房贷加上日常生活开支,压力很大,如果选择驻外出差,会有一定的补贴。”王伟说,远离老家带来的高生活成本,促使他宁愿在外打拼。
社会现象
还是社会心态
当别人谈论起空巢生活,李丽如常常愿意这样说: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单独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面对孤独。”
“空巢青年”乍听之下略感凄凉,不过如果只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也确实偏颇。不必羞于承认,这个群体确实滋生了一些孤独、迷茫、悲伤的社会情绪,但其中的可爱个体也并非一味在顾影自怜,不少人认为空巢生活实际上维持了他们的个体尊严和自主性。
同样是面对空巢,你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方式。
有一种“空巢青年”是“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型,他们会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每天面对着四面墙,养了一只猫,抱着它跟孤寡老人似的; 一遍遍刷着手机等社交网络的回复,一刷就是一下午;周末就瘫在床上,看视频,看完美剧英剧日剧就手足无措了,然后开始怀疑人生;一天都没有一个电话,感觉死在屋里都不会有人发现。
还有一种是“喝个下午茶,随便干点啥,空巢生活乐开花”型,他们其实还挺享受自己住的状态,并且会自我约束,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秩序。即使一个人,也会早上7点钟起床准时出现在健身房;会化好看的妆,也能换灯泡;周末睡到自然醒,下午去游泳,晚上去散步;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看展览;宁愿一个人的潇洒,也不要两个人的尴尬。
来到大城市工作本是一种积极的生活选择,但无人相伴的城市生活又的确让人悲观,心态的不同会让年轻人对生活状态作出大相径庭的评估。
从一项调查来看,“空巢青年”就是一个复杂矛盾、痛并快乐的群体,这或许跟这一群体的年龄、成长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究竟该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这个群体呢?
当记者把问题抛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丰时,他反问:“所谓的‘空巢青年’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心态?”
田丰表示,准确地讲,单身青年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但“空巢青年”取代单身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那么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这种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什么?
“这种社会心态的出现与青年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的中国,普遍浮躁的社会情绪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成功和速度,本该厚积薄发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影响产生着急的心态,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家庭中。渴望成功的心态无可厚非,但社会发展本身就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成功的只是小部分人,付出努力的却是大多数,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自嘲。”在田丰看来,“空巢青年”这个词本身就有戏谑的成分。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