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情感类内容“屏蔽”家长?如何进入孩子朋友圈?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家长孩子情感 2016-03-21 09:41:40
家长没有给孩子安全的倾诉渠道,或不重视与孩子沟通中的艺术,都会导致孩子在朋友圈中对父母“言不由衷”,甚至选择性忽略。

【专家对话】

●程忠智,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委员会副主任

孩子应有表达情绪的私人空间

新京报: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一些家长总想监督孩子的网上社交活动,要求进入到孩子的网络社交圈中,你认为这样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程忠智: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语言、有共同的话题,家长硬要闯入孩子的社交圈并不是很合适。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想法,但家长没有意识到,中学阶段的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他们很重视同学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孩子不愿家长进入自己的社交圈,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会说一些跟异性交往有关的话题,不愿让家长知道。

新京报:你不建议家长进入孩子的网络社交圈?

程忠智:家长加入孩子的微信或QQ是没有问题的。我的意思是,父母在进入到孩子的这些网络社交圈后,不要想着再进一步进入到孩子的个别的朋友圈里,家长应该给孩子留有一定表达情绪的空间,不要逼得太紧。

新京报:有些家长说,进入孩子的社交圈,只想了解孩子的日常动态。

程忠智:其实,就算家长进入到孩子的朋友圈里,如果孩子不想让家长看的东西,家长还是看不到。家长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多跟孩子交流,让孩子自己表达最近的动态。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关注孩子的动态,看看孩子最近的学习是否有波动,是否有下降;最近的情绪怎么样。如果学习成绩和情绪都没有太大变化,那就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如果发现有异常,则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新京报:有些孩子发朋友圈时,将父母屏蔽掉。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该怎么办?

程忠智:这里主要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在朋友圈不要只发一些个别人能看的东西,因为朋友圈发出去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可以多发一些让家长可以一起分享的内容。其实对于孩子,你给予期待,他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以引导孩子,但没必要强硬地进行干涉。

家长

给孩子最安全的倾诉渠道

张恩慈的女儿在北师大四附中上初一,因为工作原因,女儿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姥姥家,微信是母女二人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张恩慈说,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女儿会在朋友圈里屏蔽自己,她也不会主动窥探女儿的隐私,因为她和女儿的关系更像好朋友。

“我只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些她该经历的事、该摔的跤,都应该让她亲身感受。”张恩慈说,自己也走过青春期,能体会如果自己跟大人说一件事情,家长表现出很反感、不愿意听,以后肯定什么都不会跟家长说。因此,女儿无论有什么事情跟她讲,她再忙都会耐心听完。“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安全的倾诉渠道,孩子一定会通过网络寻找寄托。”她要让女儿知道,父母是最值得放心倾诉的对象。

在情感问题上,她也与女儿开诚布公:初中有喜欢的男生,不可以交往,因为男孩、女孩都没有长好;高中允许跟自己喜欢的男生牵牵手,因为那个年龄段的女孩除了亲情外,也需要懵懂的异性的爱;大学后可以正式交男朋友。

张恩慈说,只要对孩子说明网络社交的雷区,再给予孩子充分的倾诉渠道,网络社交对于孩子而言并不是那么可怕。

学生

圈子转发消息会在乎家长眼光

“我六年级才有了QQ号,相比其他同学算是比较晚的。”北师大四附中上初二的何媛媛说,当初开设QQ号就是为了同学之间交流方便。几个月后,父母知道她有了QQ号,就主动提出加入了她的好友名单。

何媛媛说,自己QQ空间里的东西多是比较搞笑的内容,因此不会刻意避讳父母。“但偶尔也会有一些其他同学QQ空间的东西,我觉得不错,但不会转发,因为会担心父母多想。”

她认为,作为年轻人,他们的世界父母不会全部理解。“比如,有些网络语言,同龄人之间使用会觉得没什么,到了父母那里,可能就觉得不好。”何媛媛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开明的,但有些观念并不一定一下就能接受。

父母关心孩子的社交圈,何媛媛不认为这是父母瞎操心。但对于度的把握,她认为“只要不翻看孩子的聊天记录就可以了。”她说,如果父母关心自己日常交往哪些朋友,自己可以坦白告诉父母。

何媛媛说,在对自己的互联网社交管理上,父母做得还不错,基本只是提醒她注意控制时间,不要过度沉迷,“这点干预,我可以接受。”(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