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多次在省、市、县等艺术比赛中获奖,其中作品《路》获得第三届美术教育成果展一等奖;作品《锤炼》在榆林市纪委举办的书画展中获优秀奖;作品《村头》获陕西省第三届少儿美术教师二等奖;作品《向日葵》在2013 年神木县文化艺术节书画展中获一等奖。
张国荣,男,汉族,1977 年出生,佳县人,神木县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0 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油画专业,现任教于神木职教中心。作品多次在省、市、县等艺术比赛中获奖,其中作品《路》获得第三届美术教育成果展一等奖;作品《锤炼》在榆林市纪委举办的书画展中获优秀奖;作品《村头》获陕西省第三届少儿美术教师二等奖;作品《向日葵》在2013 年神木县文化艺术节书画展中获一等奖。其撰写的论文《浅谈油画的表现力》在2011 年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期刊《成才之路》发表。
张国荣的作品,主要以表现陕北农村的风景、风俗为主。在他的画作里,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山川沟壑特有的苍凉之美和山野乡村、崖畔窑院所蕴含的拙朴之美尽收眼底。
“一支画笔,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技艺或是一种艺术行当,喜欢它的人,更多是把它视为提升精神素养的精灵。”张国荣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是那时还小,记忆中自己只是经常看着古典连环画,模仿着素描一些人物、风景。“那时候我只能在课余挤出时间偷偷的画,因为家人都很反对,认为画画没有前途,可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间断过练习,真正地接触到画画是通过我初中的美术老师,他是从专业的美术学院毕业的,通过他我才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才知道画得好同样可以考取大学。”张国荣说,是那位老师影响了他的一生。
1994 年张国荣先后在榆林职业中心、西安美术学院接受专业地素描、水粉、速写三门基础培训,回忆起求学那段日子,张国荣告诉记者:“一下子从‘业余’到了‘专业’,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以前学校里公认的‘小画家’了,培训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不由得自卑起来,但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放弃。”在张国荣的印象中,那几年他一直是宿舍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勤于练习、反复推敲,张国荣一步一步地在提高,终于,1997 年他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延安大学油画专业。
“我的画风是侧重于写实的,离开了真实的东西便失去了创作的根基。什么是真实?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我眼里看到无际的原野、蓝天、草地。这就是大家说我的作品总是带着乡土气息的缘由。”张国荣告诉记者,其实画什么,怎么画,是所有爱好画画的人共同的话题,但他从不去纠结这些。“一切都顺其自然的进行着,物象的形体、光线、气氛等等,在我看来写实是最好、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谈及哪些作品更能体现他的艺术理念时,张国荣毫不犹豫的告诉记者是乡村风景系列。
张国荣是一位写实派的油画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且他更喜欢创作一些风景画,将自然中的和谐、静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看去犹如身临其境。2010 年他创作的《绵绵乡情》中,森林溪流有葱郁的美,山水湖泊有壮丽的美,乡村小景更有静谧的美,以写实的笔调,逼真的描摹,将风景的写意与生活的点滴完美的融合,表达出本土文化的传承之美,犹如清泉般的情感细腻的流露。这些浸润人心的风景油画将独特的乡土情怀展现,让我们享受到久违的闲适与平静,仿佛置身其中,暂时远离了尘嚣的烦扰,嗅到了自然的清新与美妙。
张国荣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乡村的一切再熟悉不过,他的创作就源于乡土的真实感。周末,他会约上几名好友一起去采风,聚于山坡、田野上,沉湎于写实中,乐此不疲。“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仿佛与大自然在窃窃私语,看着周遭的景色,我一笔一笔画着,身边的烦杂和浮躁渐渐褪去,只留下画笔蘸着色彩在画布上舞动的痕迹……”他说每一次作画都是一种享受。
潜心钻研找新突破寻
品读张国荣的画,能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那藏在气质里、映在意象间的神韵,显然来自他对陕北乡村浓浓的情。交谈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安静、低调而又真情的画家,他不热衷于观念艺术的语言,也没有使用千奇百怪的材料,但他的画作,却弥漫着一种眩目的光感,表现出真诚的力量,折射出最为吸引人的一面。
“我对自己的有些作品感觉不是很满意,十九年来的创作似乎渐渐地模式化,显得过于死板,颜色也无法显现出油画的艺术魅力,寻求笔触灵活、思维大胆将是我未来最需要突破的地方”。张国荣告诉记者,过段时间他又要去户外写生,通过真实景物的观察来展现很多照片无法提供的东西,他要潜心去搞创作,不断地追求新潮,突破自己。
“绘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很多画作是因为外界事物感动了我,所以通过手中的画笔,把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感动记录下来,这种感觉很美妙。”他笑着说道。如今,画画对张国荣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探索,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快乐,一种对生命魅力的诠释!(文图 乔煜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