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老当益壮挖“山”不止——贺《邓明阁锄石篇》面世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邓明阁石篇 2015-12-29 16:22:52
这是一本厚重而印制精美高雅的篆刻集。这是邓明阁先生70至80岁的心血结晶。漫漫10年间,他老当益壮,刀耕不缀,刊大大小小印章多达2000多方,精选820方集成此册,寓意82之年。就中有闲章、心经、天干地支、石刻彩拓片和名章等五大类。

老当益壮  挖“山”不止

      ——贺《邓明阁锄石篇》面世

 这是一本厚重而印制精美高雅的篆刻集。这是邓明阁先生70至80岁的心血结晶。

漫漫10年间,他老当益壮,刀耕不缀,刊大大小小印章多达2000多方,精选820方集成此册,寓意82之年。就中有闲章、心经、天干地支、石刻彩拓片和名章等五大类。真乃精品荟萃,耐人寻味。郭士星先生在提到他的认真劲儿时说:“邓先生80大寿时,我到他家祝贺,看到他正在伏案刻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篇二、三百字的经文,他硬是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刻刀一刀一刀,一句一句,完整地刻制出来,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构图严谨,刀法老辣,富于变化,共刻了53方。”实际上加边款和跋几乎是梁山好汉之数目。

邓明阁,1934年生于山西平遥。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书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其书法篆刻曾参加全国第一、二屆书法篆刻展、国际书展、黄河流域十省书法联展等,并在日本国多次展出,举办有个人书法篆刻展。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区多有收藏勒石。传略被收入《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篆刻家辞典》等典籍。已出版有《邓明阁书法篆刻集》《颂寿篇》《邓明阁篆刻集》《平遥名胜古迹印集》《邓明阁锄砚篇》《金石乐》等。

明阁先生出身书香名门,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四岁习字摹绘,十岁操刀刻石。70余年治印万余方。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其篆刻师法秦汉,入古出新,别具一格,有书存金石、印出笔墨的韵味。董寿平、启功、齐白石等都多有赞许。启功称颂“金坚石寿,生面新新开。”董寿平曰:“感情充沛,别出心裁,古为今用,善于创造。”钟灵赞美:“炉火纯青”。郑林先生说他是“用写字的方法刻印,用刻印的方法写字。”时新说他是“印外求印,入古求新。”不管怎么说,都说明他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他把取他人之经纬,织自己之罗锦,说是“学艺化得千家米,创作熬成一碗粥。”

明阁一生低调做人,忠厚做事。时刻不忘感恩社会,感恩人民。郭士星说:“他虽然早已是一位文化名人,但从来是虚怀若谷,低调做人,平易近人,不善张扬,不摆架子,不以名人自居。”他随波逐流,不使作品沾染铜臭。虽多有非议,他不改初衷。对于登门求艺者,他则是诲人不倦。


明阁出版这本集子,也大有感恩社会之意。在他操刀锄石的漫漫10年间,曾经遇到一些不顺事,但他没有沉沦,而是振奋精神,老当益壮,奋斗不止。正如有学者所说:“他虽然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但仍然像愚公移山一般,天天‘挖山不止’,用功不止。”为什么?他不为名,不求利,他是懂得感恩之人,他要报答社会,感恩人民。所以,他以暮年奉献给我们的这本“锄石篇”来之不易,在雕刻艺术上是一个高峰,可以说是他一生篆刻的集大成者。他在《金石篆刻与工艺美术》一文中说过:“书、画、篆刻三足鼎立的造型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装潢、加工、制作等技艺工序方面又屬于工艺美术之范畴,,与工艺美术息息相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长于工艺美术,这在他的篆刻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很善于用圈圈点点的设计方法,突出一个“巧”字,比如,“文源斋”、“知斋主人”,就是用圆圈和三角形组成。“好人一生平安”、“中条山人”、“人上人,人中人,人下人”、“白永富”、“雨亭”和“游心”等,看似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图案,实则巧夺天工之印文设计。特别是中条山人中,那山上人和山下人还在栩栩如生地对话呢。这巧中之美,真是令人倾倒,令人叹为观止!此言不虚。如若不信,请君自看。


(好人一世平安)
 
(人上人,人中人,人下人)
 

(文源斋)
 
(鑫轩   七米斋)
 
(中条山人)
(作者系山西日报资深记者,曾任羊城晚报、经济日报特约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曾为书画大师董寿平撰写《画师董寿平》电影脚本,影片曾在83个国家和地区播映)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频道精选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