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陕南移民搬迁5年安置111.9万人 无一人因灾受损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陕南一人移民 2015-12-10 09:41:59
  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累计投入资金595亿元,搬迁安置32 4万户111 9万人,增加搬迁群众财产274亿元,陕南三市城镇化率提高8 02%——这是2011年5月以来,陕西省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交出的答

  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

累计投入资金595亿元,搬迁安置32.4万户111.9万人,增加搬迁群众财产274亿元,陕南三市城镇化率提高8.02%——这是2011年5月以来,陕西省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交出的答卷。

陕南移民搬迁,计划10年搬迁60万户240万人。如今,这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不仅让百万山区群众告别了危险恶劣的生存环境,还彻底摆脱了群众因灾致贫、致富无门的困扰,让众多群众脱贫致富。陕南移民搬迁,被誉为扶贫开发的“陕西样板”。

搬迁百余万人,无一人因灾受损

一幢幢青白相间的新居整齐划一,宽敞硬化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小区里路灯、报栏、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每户还建有商业门面房……“以前住在山沟里,每逢雨季,担惊受怕,房子年年修,年年漏。如今,美梦成真,住得安心,住得舒心。”日前,城固县董家营镇徐李湾集中安置点的冯景华这样对记者说。

让众多像冯景华一样的山区群众远离灾害侵袭,加快致富步伐,是我省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初衷。

陕南地区是泥石流、山体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当地总面积的50%以上。由于灾害频发,危害严重,不少地区长期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给群众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仅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陕南因灾死亡或失踪就达5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挪穷窝”,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我省提出选址“三靠近”,即集中安置点向城镇、向产业园区、向中心村靠近,确保搬迁群众从根本上脱离自然灾害,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大资金筹措拨付力度,集中安置户每户补助4.5万元,分散安置户每户补助3万元,特困户和危困户每户增加补助1万元,4层以上楼房化安置户每户增加补助5000元。

目前,陕南三市已安置32.4万户111.9万人,其中特困户3.2万户8.25万人。搬迁户从“隔山为邻,十里同村”的偏远区,搬到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移民新址没有一户因灾受损。与2010年相比,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伤亡率分别下降80%和70%。

减贫50余万人,搬迁户人均纯收入增八成

“挪穷窝”,不仅是避灾,还要让搬迁群众富起来。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之初,我省就明确提出,移民搬迁到哪儿,产业配套就到哪儿,绝不让一人因搬迁返贫,为搬迁群众营造“富窝”。

白河县西营镇天逸社区陈晓青一家原居住在偏远的大山里,属地灾户,也是贫困户。2013年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在社区帮助下,她利用新居一层门面房开了辅导托教所,托管社区留守儿童30名,去年纯收入3万元。“如果不搬下山,生活肯定很紧巴,有点闲钱都填到修房子这个‘无底洞’了,发家致富根本谈不上。”陈晓青说。

镇安县将搬迁点作为景区来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和特色菜肴,让搬迁户直接转向三产服务业。其中“美云秦绣”公司在100户安置点成立了合作社,配建刺绣工作室,引导全县6000余名妇女从事刺绣业,刺绣产品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2.5万元。

白河县仓上镇裴家社区,通过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搬迁群众或返聘为天宝农业园区产业工人,或转为企业技术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逾2万元,是搬迁前的3倍多。山阳县在移民安置小区周边建成林果园区43个、中药材种植园区21个、养殖园区59个,让6886名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900元。

5年来,陕南各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鼓励原承包地、林地流转,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出台产业扶持办法,增强群众创业能力,千方百计拓宽移民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已有20.6万名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6.2万名搬迁群众进城入镇发展二、三产业,近万群众通过公益岗位落实就业,三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余万人。至2014年,陕南移民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7478元,较4年前增长80%,较同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35.6个百分点。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