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是否会随“学费全免”到来?
据了解,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建立了“以免学费为主,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为辅”的助学政策体系。
2007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助学金447.6亿元,中职学校30%的学生享受了国家助学金资助;2009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免学费补助资金195.3亿元,中职学校90%的学生享受了免学费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表示,此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免学费“全覆盖”,进一步体现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实际上,除了免学费,增加财政投入外,各地也陆续出台政策措施扶持中职教育发展壮大。但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考进高中而不落入职校,仍是一条“底线”。
武汉二轻工业学校校长周平坦言,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学费对家庭选择读中职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家长们更看重将来的就业情况。”周平说,武汉制造业最缺人,一些家长认为当工人很辛苦,宁可让孩子去超市当营业员,也不愿意让他们当工人。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邬志辉认为,当前职业教育体系过于僵化,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以及培养方式上都比较死板,不能灵活对接社会需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培养的农村技能型人才,就业前景又缺乏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教育招生吸引力有限。
解困:除了“钱”还应做什么?
部分职校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是传统思维“定势难改”和学生“被迫分流”的客观现实,要从政策引导、招生改革、就业推动等多渠道入手,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只是类别的差异,而不是高低的差异。”全国政协委员章义和表示,一方面,职高、技校、高职、大专、应用型大学等职教机构的关系需进一步厘清。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准确预测人才需求,设定合理招生规模,让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不少受访职业学校校长建议,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教学和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应改进招录办法,吸引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武汉一位职校负责人表示,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缺老师。“一些教师是从普教转过来的,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应为职校招聘教师开辟绿色通道,在招录办法上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优先选择能胜任专业技能教学的实用型操作人才。”
此外,应进一步探索促进职教与普教协调、融合发展之路。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鲍风雨说,当前学龄人口逐年下降,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生源总体下降。在此背景下,可以探索促进普职教育融合发展,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鲍风雨举例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校之间学分互认早已成为常态,家庭贫困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读社区学院等学校获取学分,以此为基础申请到更高水平的学校就读。我国也可以探索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互相转学、升学的渠道,使有能力、有愿望的学生尽展其才、各个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