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尊重历史 着眼现实 坚持共识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黄帝陵中华标识 2015-09-24 11:12:32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延续了中央历届领导人对黄帝陵的基本看法,又对黄帝陵作出新的定位,是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顶层设计。

3.jpg

王延雄  民建延安市委会延大支部主委\延安大学校史办副主任\延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曾鹿平  延安大学档案馆馆长\延安大学马列学院教授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延续了中央历届领导人对黄帝陵的基本看法,又对黄帝陵作出新的定位,是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顶层设计。他强调:“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这无疑是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的宏大设计和伟大构想。

4.jpg

    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联合举行共祭黄帝陵活动,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祭黄帝陵文》,赞扬黄帝功勋:“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表明心志:“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推崇黄帝陵凝聚人心、激发爱国热情的精神价值。1993年清明,国家主席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强调黄帝陵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象征。1994年4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文章《整修保护黄帝陵,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出“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旗帜”。

    从上述文献中,我们看到毛泽东主席把黄帝陵视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精神之源,看重的是黄帝陵凝聚国共两党和海内外华人的“精神价值”;江泽民主席则强调黄帝陵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象征,侧重的是黄帝陵的“文明象征”;而李瑞环同志提出“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旗帜”,则关注的是黄帝的“旗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一科学表述涵盖了“精神”、“文明”和“标识”等概念的内涵。显然,是对中央历届领导人观点的延续和升华。

2.jpg

    然而,面对黄帝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近期却出现了许嘉璐与方光华两位学者的学术之争,与之相伴随的是河南与陕西两省对未来黄帝的国家祭典地的“正统地位”和“经济利益”之争。对于此,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的观点或许最具代表性。他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首先要加强研究,寻找为什么在河南举办(国家级拜祭)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我们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宣传,最终由中央决定,我们做好工作就可以虚位以待了。”由此,不难看出“争论”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宣传”,是为了给“中央” 出题,是为了“虚位以待”。

    这样的“良苦用心”和“拜庙不拜陵”的逻辑,人们嗅到的是一股“书生之气”,看到的是“情感割裂”,忧心的是“清谈误国”。正如一位网友悲伤地说:“我认为黄帝陵作为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完全没有任何争议的,也没有任何可争议的!可今夜,我却悲哀地发现,这个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今面临着被‘分家’的危险,照此下去,身为中华儿女的你、我、他该选择新出现的哪个‘精神家园’呢?假如这次真的‘分家’了,那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共有的精神家园四分五裂、支离破碎?”

5.jpg

    缺乏政治智慧是“书生之见”的软肋。我们姑且不论历届中央领导对黄帝陵的定论;尚且不谈《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的史实;不必细看明代皇帝遣官祭祀黄帝陵庙14次,清廷遣官祭祀黄帝陵庙26次,同盟会祭祀1次,中华民国祭祀26次,陕甘宁边区政府祭祀1次的数据;可以忽略自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省政府二十多年如一日,完成了黄帝陵一期、二期整修工程,建成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轩辕庙门、陵区道路、棂星门、陵道、神道和绿化工程、祭祀大院(殿)、古柏防火续建、功德坛及大环境治理等几十项工程的辛劳。何况,黄帝陵周围数以十万计的千年苍柏,更见证了无数代延安守陵儿女为维护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所负出的巨大努力与心血。我们只需重读1994年4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的文章《整修保护黄帝陵,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能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政治智慧,知道该怎样看待和解决“黄帝公祭”之争。

6.jpg

    李瑞环同志在提出“黄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旗帜”时,似乎已预料到到今日之状况,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通过整修黄帝陵工程,可以使中华儿女在共同始祖面前,搁置一切歧见,找到共同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显然,“搁置一切歧见”才是对待黄帝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找到共同语言”才是研究黄帝文化的首要任务,“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弘扬黄帝文化的终极目标。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