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陕西留守儿童:少数能考入普通高中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的悲剧不断发生,留守儿童也随之越来越受大家关注。有关部门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逾200万独居儿童,更是成了缺乏照料的事实孤儿。在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中,80%由祖辈抚养,13%托付给亲友,7%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很显然,让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健康快乐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事关国家发展的希望与未来。近日,记者走进陕西农村,倾听留守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爸妈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把我留在外婆家,外婆家还有一大家人,我很不习惯,经常晚上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我非常伤心,真想大哭一场。”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许多农村孩子有着白水县四年级学生盼盼(化名)一样的境况:每天,在对父母的思念中,他们脆弱、无助、孤独,内心无比落寞,“留守儿童”自杀、伤害事件时而发生,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有沉重的思考。
对此,陕西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王军深入多县区,着重就“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全省已有数百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超过百万。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辈老人生活在一起,还有部分由亲戚代管。由于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代沟等原因,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教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问题一:
有爱,孩子依然孤独
“孩子要啥我都给,他咋就不听话逃学呢?”丹凤县留仙坪乡的初二学生赵强(化名)的奶奶这样说。赵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相伴生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加之父母不断寄些零花钱,赵强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学习差、逃学、打架,尽管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很多帮助但收效不大。调查发现,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隔辈老人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孩子犯错时,也会常常袒护,他们相信“树大自然直”。同时,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殊不知,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
王军在周至县一所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上过网的达到80%以上,有网瘾的不低于30%。一到放学、放假,这些孩子们便在街上闲逛,网上游逛,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命运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让我常年生活在亲戚家里,我觉得好孤独,我多么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我身边,哪怕一天也好!”石泉县后柳镇年仅11岁的小学生小亮(化名)在日记中写到。
问题二:
思念,孩子内心很受伤
绥德县实验中学的花花(化名),为了生活,妈妈不得不外出打工。当母亲坐上最后一辆开往县城的班车,花花再也抑制不住泪水。她追赶着汽车跑了几里路,只想让妈妈留下。望着远去的汽车,她绝望地躺在路上大哭。回到家她天天写日记。“我一定要把对妈妈的思念全部写进日记里。”
调查发现,和花花一样,农村“留守儿童”事实上生活在“隔代家庭”或“寄宿家庭”中。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使得他们在行为、心理、性格、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很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尽管外公外婆对我很好,不愁吃穿,可我仍感觉很孤独。每当我独自一人坐在冷清的屋子时,我就特别思念我的父母。”略阳读初一的彤彤一脸伤感地告诉记者。
华县金惠乡汤坊村9岁的小豪,父母在沿海打工,两年没有回来过春节,当听说今年又回不来,小豪生气地把电话摔了,从此沉默不语。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