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都会想象到人的足一旦不健康,该是怎样一种痛苦。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脚病患者1.8亿多人,加上追求护足者,每年至少有5亿人在足上消费。这样广阔的市场,早就被很多人看好。于是,为之服务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汉书·陈汤传》云:“论大功者不録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本文所写便是一位从地摊修脚到达大美之巅的创业者。 ——题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谁都会想象到人的足一旦不健康,该是怎样一种痛苦。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脚病患者1.8亿多人,加上追求护足者,每年至少有5亿人在足上消费。这样广阔的市场,早就被很多人看好。于是,为之服务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诸如不伦不类的足疗、修脚、足浴店家比比皆是。当他们经过一度时期的红火走向萧条后,又别出心裁地在原招牌的前面加了“正规”或“专业”二字,又被效仿起来。他们最终是想在足上圆个发财梦。
这样的梦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它是眷顾那些用诚信与执着,为人类真正解除脚疾痛苦,用国人的文明与理性去铺设梦的底色,最终实现利国、利人、又利己的人的。
从陕南紫阳县大山深处走出去的青年农民郑远元就是这样的人。他虽是我国亿万打工族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因他有四川人那种摆地摊补鞋、擦鞋、捡破烂的境界,敢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格在为人类修治脚病的普通岗位上。靠100元闯世界、借300元摆摊修脚、办500余家连锁和加盟店、供5000多人就业、捐千万元济困助学、投1亿多元建农民工新区和兴药材办药厂。从而荣获“中国诚信企业家”、“和谐中国·2011影响力人物十大杰出诚信企业家”称号。
他在足上圆成的大美之梦,美得让人顿悟和景仰。
梦之初:百折不饶苦学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春风一阵紧一阵地吹拂着紫阳大地。山民们在极端的困苦中看到了苦奔的希望。出生于1983年的郑远元正好赶上了这个希望和困难并存的时代。他从7岁上学起就和哥姐一样扛起了家庭杂活重担。8岁那年,一次上山砍柴,不慎摔成重伤,要不是抢救及时和1斤红砂糖做补品,恐怕就没有今天要写他的机会了。
当哥、姐扔下书包,暗自出山打工后,远元一面读书,一面挑起哥姐的嘱托。熬到升入初中二年级时,年仅13岁的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有硬着头向学校走去。来在 “丫”字路口,摸出借来的100元报名费,犹豫了。“向右拐,是高桥中学,是他圆梦理想的求知殿堂。向左走,是通向山外的路……”他把心一横,央求同路的邻居伙伴回家给父母作好解释,自己毅然拐上了那条充满希冀与迷茫的打工路。
小远元先步行,再坐上襄瑜铁路的慢车到了四川达县。这是他入梦的驿站——寻访在这一带行医的姨爹龙权,想拜在这位人称“怪才”的江湖郎中门下学艺。
转悠了半天,连要找的人影儿都没见着。他在饥肠辘辘中走进一家餐旅馆,吃了饭却还在那里不想走。在老板的询问下,他才告诉了来意。“你算运气好,他经常到这儿落脚,这几天不晓得去哪里了。你莫乱跑,就住这里,我帮你打听。”
远元住了下来。按老板的好意,一面等候,一面给店里做每天能挣5元钱的杂活。三天过去了,仍不见信影。远元由于水土不适,便上吐下泻起来,加上其他疾病,店主为他请医多次诊治也不见效果。又约莫过了十来天,龙医终于闻讯赶来,只几付草药就让他恢复了健康。
离店前一夜,远元向姨爹行了拜师礼。姨祖父答应他先跟一段时间再说。远元知道这是考验他,便带着学医的兴奋进入了梦乡。
殊不知跟随姨爹学医并不是单纯的摆地摊修脚,为了吸引顾客,还得会杂技、善演说。姨爹教他先学杂技,摆地摊时帮忙照应,每月发给100元工资。他在照应地摊之余,每天都在苦练功夫。才两年多时间,他学会了少年气功和十多项杂耍绝活儿,还能在地摊上展示身手了。
姨爹见他诚实,有悟性,长进快,便决意把自己治疗脚病的祖传秘方和临床经验传授给他。
2000年夏。达州市文化局等单位举行杂技竞标大赛,郑远元以第二名成绩获得了1万元奖金。组织者当场宣布:“获竞赛前三名者可以直接去成都艺术学院深造,学习期满后在杂技团就业。”
郑远元一阵兴奋过后陷入了两难境地。姨爹作了忠恳的分析后,听懂了姨爹的话,断了深造杂技的念头。他在内心深处迸发出一声呐喊——要改变命运,必须多挣钱!
有一天,他向姨爹说必须回家看看了。姨爹答应了他的要求。其实这是远元的假象,他是想离开姨爹,学厨艺,向厨师长奋斗。后经朋友介绍,远元先在达县一家柳源鱼庄上班。接着又因有人向老板告状他“跳槽”的事,到了一家红升鸡鱼庄当了厨师长,月薪虽有2000元,可由于这家的种种客观原因,于2002底就被转让了出去,他的厨师长生涯也就嘎然而止了。正在思考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位朋友引荐他去汕头一家电子厂上班,由于工薪太低,劳动负荷太大,他与员工们搞了第3次罢工后,便离开了。
“还是向亲友借钱,独立搞餐饮业吧。”郑远元连续找了上十个主口,结果都变为了失望。
梦之中:地摊风云起图腾
无赖之下,郑远元决定还是从摆地摊修脚开始。
2003年9月,年方20岁的郑远元借了300元钱置办工具,在达县街边摆起了修脚小摊。辛辛苦苦一月满,毛收入才1200多元,除去开支,仅余300来块。
“远元啊,你再这么上班,以后咋办?”他在郁闷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姨爹的话语。此时的他犹如飘荡在大海上的孤舟。
一个深秋之夜,郑远元瑟瑟地向电话亭走去。他向在汉中打工的表弟打电话,第二天就去了那里。谁知这里不收男技工,他便打算在汉中摆摊立足,寻找发展机会。
郑远元已积累了一定的闯荡见识,特别是他在从师和独立摆摊期间,刻苦钻研各种脚疾治疗,掌握了能热蒸现卖的临床经验,有了担当郑氏第五代传人的技能。他剔除“电杆广告文化”的虚假和糟粕,在姨爹编的广告语基础上,突出“诚信”二字的要义。即:“不痛不流血,取了就走得;当面除掉根,永远不再生。”而且把价格也定的很低:修脚3元;治鸡眼5元。
刚到汉中就连下了三天雨,眼看衣兜里只剩5元钱了,郑远元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好在第四天晴了,当天挣了100多元,他兴奋的一夜没睡着。从此,他坚持每天准时出摊,风雨无阻。为了节约时间,中午那一顿饭从来都是吃面条和面皮,一天下来就能赚300来元。从为了赚钱吃饭,到月收入近万元。在他正欣慰的时候,却飞来横祸。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郑远元的地摊前,他花了近一个小时为他修好了脚。可那年轻人为了赖账,说没带钱,两人发生了争执。第二天,那个年轻人带了两个人来到郑远元的摊位,乘他不备,抽出身上的大刀,砍在了他的头上。当他醒来时,才知道是被好心的过路群众打120送到医院的,头上一共逢了二十多针。
死神又一次和远元擦肩而过。躺在病床上滋生了另谋他业的念头。可是师傅的临终嘱托和他的誓言总在耳畔回响;再想到唐曾到西天取经,不也遭受八十一难吗,何况我?于是又一次坚定了信念。伤愈出院时,已是隆冬季节。积蓄所剩无几的他,跑到离汉中市政府很近的一个小巷摆地摊。
2005年元宵节的第二天,他出摊的第一个顾客是一位市政府的退休老干部。他是慕名而来的。远元见他脚病的严重程度,压抑着迫切挣钱的心情,说:“最低需要修理治疗一个疗程(1个月3次),我把每次连修带治的费用先说给您,但我暂不收钱,等治好了一次性付清。”那老头见他真诚,手艺的确不错,硬是坚持一次次结账。一个疗程刚满,他的脚病顽疾彻底治愈,特地做了一面写有“脚病患者的福音”的旌旗送去,还忠恳地建议说:“你这么好的手艺应该开个正规门面!”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郑远元决定在汉中中银大厦旁边租店经营。为了制作门牌,他征询了很多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区别于众多同行招牌,凸显他的独特性,最终确定以“郑远元专业修脚店”的命名申报注册。
他利用手头的积蓄,先就地招收学徒免费培训,保证门店正常开业。接着向家里打电话,要求联系想外出务工的人来他手下就业。结果收到的是一句句难听的回答,一番好意却招来了非议,让他尴尬之极。他只好动员自己的兄弟姐妹进来,用他们的劳动效益再慢慢吸引家乡人。
正规化的经营,生意红火起来,天天都是排队的人群。接着第二个门店在勉县开业了。他再接着不断地招人培训,到第二年底,已在汉中、安康、四川等地开了十几家门店。他的哥哥郑远军和家乡近百人也在他店里打工来了。
郑远元的小地摊魔术般地变为了一家家体面的门店。
梦之尾:修脚行业敢领军
“目前的十几个门面已把我忙的晕头转向了,怎么满足全国亿万脚病患者的需要?”郑远元没被现状所满足,在谋划着梦的美丽结局——要当一名全国修脚行业的领军人。
——注册一家创意独特的公司。
当郑远元面对注册公司的资金需要100万元,商差55万元而发愁时,一位仅有一年之交的朋友出现了。是2006年在汉中市城固县认识的顾客,名叫胡越兵,刚下岗的大学生。因他看好这个行业,更看中郑远元这个人,虽然手头只有10万元,但他满口地全承担了下来,并如期如数到了位。
在朋友帮助下,郑远元设计的企业商标可谓“别出心裁”。圆形的图标由四个要素组成:绿色的月牙连着绿色的树叶,占据在左下部边缘;一双灰色的足印,设置在右部边缘处;呈“丫”状的绿色双手捧着一颗红心,心内装着“健康”二字;红色的“郑远元”三字置于红心之上。这是一种为了人类健康的产品;一种利于环保的产品;一种由郑远元首创的产品。它将品牌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融为一体。
2007年8月31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以“郑远元”名字及图形为商标的“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成立。在不到3年时间里,郑远元从一个小摊主到一个小店主,飙升为几个大城市都有门店的董事长,成了当今以脚病修治为主的大型服务保健类全国连锁企业的掌门人。
——训练一支诚信首位的团队。
“无奸不商”这句话如果出自郑远元公司旗下的任何一个员工口里,那就犯了大忌。即便是铁哥或同胞关系都难逃严惩。因为他的成功定律是“百分百的诚信+百分百的技术”。所以他对员工的态度是:用关爱暖心,用诚信洗脑,用技能立本。“诚信首位,技能过硬”是他检验、聘用员工的标准。他始终教育团队以“海尔集团赢得信誉”的做法为学习的样板,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教训,做到了遍布全国21个省市的500多家门店、5000多名员工中,没有出现过一例消费者投诉或员工离岗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企业管理上值得探索的秘笈。
该公司有以下荣誉即可见证:
2008年11月,被中国产品质量协会授予“全国质量、信用、服务AAA等级企业”称号;2009年8月,被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协会授予“副会长证书”;同年,被中国质量诚信协会授予“陕西质量诚信AAAAA级品牌企业”称号;2011年5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行业十大领先品牌企业推介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评为“全国脚疾患者首选信赖放心品牌”和“中国脚病修治服务行业十大领先品牌”。
——形成一条科学的连锁模式。
不管是连锁经营还是加盟经营,笔者认为它都是市场竞争走向激烈的一种新型经营手段,目的是占有市场,扩大效益。但涉足郑远元在全国的任意一家门店,你就会明了他的领军之道:
1、完善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全国连锁经营模式:《关于全国郑远元各店日常工作管理标准》、《店面装修及摆放标准》、《员工培训及上岗标准》、《理论沟通标准》、《按摩手法标准》《经营范围及承诺标准》、《修护技术标准》。这些标准都是对每个市场、每家门店经营及员工素质考核的内容。
2、稳定了一支德才兼备而经受考验的高中低层管理人员。特别是在高管层里,有杨延同这位来历不凡、满身正气的企管左膀;有胡越兵这位学识渊博、仗义疏财的企管右臂。
3、强化了一条激发员工“诚信+技术=品牌”而连锁的理念。
4、铺设了一块保障员工乐进、乐业、同发展的平台。
郑远元常以过来人的心态看待员工的不易。考虑到多数加盟商都来自农村或是城市下岗职工,为了“让每个加盟商都赚到钱”,不但把加盟费定的很低,还免费培训,甚至管他们吃住。村民夏俭兴是他主动带出去的第5个。他说他到郑远元修脚店务工后,成为一个分店负责人,现在年收入有30余万元,还买了小轿车。类似发了财的村民多达100余人。
人心向,事业旺。2010年公司又投资1080万元在安康市五里镇创办“郑远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足部的保养、治疗、护理、保健、美容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2011年生产基地建设投入生产,十万级净化厂房,全套先进的生产设备,由专家组成的研发、生产团队,确保了“郑远元品牌”的每种产品都是精品
2013年年底,公司已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新疆、浙江、江西、山东等21个省市发展加盟店5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0之众,其中农村及各地下岗职工占80%,成就了几百个小老板,总公司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真没想到小小修脚工,竟也敢领全国同行风骚。
梦之续:满怀豪情报桑梓
郑远元圆了创业梦,没用骄人的业绩划句号,而是在做着回报桑梓的续梦。
其实从他稍有积蓄那天起,就一直在做着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事:无数次地同情与施就难中的打工仔;优待数以千记的下岗、失业职工,扶持他们再就业;宁可加大投入,也要把药厂办在家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坚持每年资助3~5名贫困大学生实现梦想;每年带头,并组织全国各地的门店员开展公益服务和捐献活动;支持家乡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
“只要力所能及,我就再所不辞。没有好的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从他朴实的话语里,你无法知道他为社会奉献了多少。笔者通过多途径打听,大致算了一下,他和他的旗下累计捐献金额不下1000万元,而他个人捐献就超过了500万元。
不仅如此,郑远元正在践行着另一个更大的诺言——在家乡紫阳投资1.5亿元,建“远元花园”,让手下的员工家庭过上城里的日子;建中药材基地,让家乡农民当产业工人。
郑远元为何生出这个想法?
2012年4月的一天,他回到家乡,在与镇党委书记刘磊的交流中得知,紫阳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陕南扶贫避灾移民政策机遇,郑远元感觉自己为家乡做事的机会来了。
他是这样想的:这些年跟随自己走南闯北的高桥人达2000多人,他们大多数家住高山,务工期间积累了一些资金,都想回乡建房,但又受制于时间、精力、选址、筹资等诸多问题,想要凭借个人的力量从山上搬迁到山下,困难重重。加之农民工也是移民搬迁对象,何不由自己来垫资修建农民工社区,再以成本价卖给跟随自己的乡亲,让他们都住集镇,养老、上学、就医等后顾之忧不就全解决了?
平素闲不住,也很少回过家的郑远元,这次被“机会”拖住了。他和镇领导深层探讨,很快形成了兰草村新型农民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占地总面积135亩。沿河流两岸分A、B、C三个区域规划设计。A区投资6500万元,建房432套,安置需要搬迁的公司员工和家属。县上再通过项目资金捆绑,为社区配套水、电、路、河堤、挡护、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另外投资1亿元,建设生物制药基地,对厚朴等各类中药材进行深度加工,产品直接服务总公司设在全国的几百家连锁店,确保搬迁户户均有一人就近就业。以自己的公司作为劳务 “窗口”,带动家乡富余劳动力致富。
2012年8月16日,有市县镇党政领导光临的A区建设开工仪式在兰草村隆重举行。
2013年10月底,已有100户农民工家庭喜迁入住,余下300余户正忙于室内精装。
二期工程的药厂、三期工程的附属设施已完成规划和征地拆迁。一个兼具自然景观、廊桥风情、流水雅韵的农民工新家园正在形成。
我们祝愿这位年方而立的农民企业家志向更远大,业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