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北京武警二院李志亮主任接受《中国科技成果》专访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科技成果武警北京 2014-10-23 10:07:08
2014年10月第18期《中国科技成果》刊登了一则对北京武警二院肿瘤生物中心李志亮主任的专访。专访以“潜心攻‘瘤’ 领航生物治疗新领域”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李志亮主任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建树以及对待病人的那份执着。

  201410月第18期《中国科技成果》刊登了一则对北京武警二院肿瘤生物中心李志亮主任的专访。专访以“潜心攻‘瘤’ 领航生物治疗新领域”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李志亮主任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建树以及对待病人的那份执着。

 

 

 

《中国科技成果》是科技部主管的,国内第一本致力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投融资相结合的权威性科技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精选发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各省市区和各部门高新技术项目、新专利、实用项目;权威阐述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走向及市场行情分析与技术展望,跟踪报道各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信息。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先进的技术与显著的治疗效果被国内外多位专家、学者认可,更被称为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也是目前最有希望消灭肿瘤细胞的有效手段。

 

  原文如下:

 

  据全国肿瘤防治办最新公布的《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为350万,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有250万之多。癌症已经排在城乡居民致死病因的前列。此外,发达国家的癌症治愈率已经达到65%,而我国仅有25%左右。面对如此严峻的癌症发展态势,我国医学领域内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抗癌社会团体献身于我国的癌症防治研究事业,在希望的“马拉松征程”中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凯歌”。

  

  在现代医学领域,除了放疗、化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生物治疗作为“后起之秀”以其安全、无毒、效果理想等诸多优势很快便获得患者的青睐,并逐渐占据了肿瘤治疗领域的“半壁江山”。作为我国尖端肿瘤治疗基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始终坚持走在生物治疗肿瘤领域的技术前沿。近年来,医院更是在“科技兴院、质量建院”方针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推动下,自主研制出5种细胞治疗肿瘤技术,成功接过了生物抗癌的“接力棒”。

  

作为抗癌“军团”的指挥者,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肿瘤生物中心主任医师李志亮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已经40余载。在肿瘤治疗领域的40余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和“DC细胞之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坦曼教授的助理马克教授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一直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保持着多方面的合作。最终,李志亮凭借精湛的诊治技术、高尚的医学修为,成功拯救了成千上万位肿瘤患者的生命,缔造出多个令人瞩目的医学佳话。由此,他也经常被人亲切的称为圣手仁心的“肿瘤卫士”。

 

 

  

  男儿当自强,立志为良医

  

  每当他回忆起自己的艰辛求学之路时,心中总会充满无限感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李志亮出生在当地的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家中最有出息的孩子,自幼年起他就毅然担当起改善家庭生活处境的重任。疾风知劲草,霜浓叶更红。艰辛的生活,不仅赋予了他一副铮铮的铁骨,一颗悲悯仁爱之心,同时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李志亮经常放弃与小伙伴玩耍的美好时光,取而代之的是书海泛舟,秉烛夜读。终于,在不懈的坚持下,他凭借着一股惊人的毅力考取了东南大学医学院。此后,在这所江南名校学习生活的数年时光里,李志亮仿佛一块海绵,孜孜不倦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医学的赤诚。

  

  1977年“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为“严冬”中的知识分子送来了滋润的甘霖,也活跃了中国的医学事业。这一年,李志亮心怀一腔为祖国医学事业效力的热情,走出了大学校门,开始了他的行医之路。古人云:西学东渐,欧风汉骨,为了能够学习到国外的先进知识,他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医学触角伸向了国外前沿,并于1990年开始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学方面的研究,致力于CLS生物治疗抗癌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工作。在从事研究的日子里,李志亮多次远渡重洋、异地求学,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自己医学路上的良师益友——“DC细胞之父”斯坦曼教授的助理马克教授。此后,他还一直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保持技术共享,共同开展多种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的协作研究,大大推动了整个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领域的进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四十余载的艰辛磨砺,现如今,李志亮不仅专长于治疗原发瘤和转移瘤,还能够娴熟运用生物免疫细胞技术安全无副作用消除肿瘤转移,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突破传统肿瘤疗法  青睐生物治疗新方法

  

  众所周知,肿瘤是当今医学领域内一种很难以治愈的疾病,在传统治疗方法中,手术始终排在第一位。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彻底将病患体中的肿瘤清除掉,它既不能及时“捕捉”到癌细胞的转移,导致“漏网”的癌细胞再一次增殖、转移,也不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体状况患者的需要。

  

  此外,化疗和放疗也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所谓的化疗就是利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对肿瘤原发病灶、转移病灶都具有治疗效果。但是,化疗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有效率在60%左右,不能杀灭正处于休眠期的癌细胞,此外,化疗时还难免出现“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情况。放疗是指用不同能量的射线来照射肿瘤,以此抑制、杀死癌细胞。与化疗相同的是,放疗也无法杀死所有的癌细胞,譬如它对藏匿于血液、淋巴、体液里以及休眠期癌细胞就无计可施。

  

  面对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李志亮很早就开始关注国外提出的CLS生物治疗,并紧跟该技术发展的步伐,取人之长、创己之新。据李志亮介绍,细胞CLS生物治疗就是应用生物技术来调节、增强患者体内的免疫防御机制,以此杀伤肿瘤细胞,并清除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一般情况下,患者经过检查确认适合进行CLS生物治疗后,就先在医院里抽取60毫升-100毫升左右的血液。之后,血液被送到实验室,医生从中提取出免疫细胞,并把这些可以对抗癌细胞的免疫细胞作为“种子”,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大量的活化培养,待它们具备了高效识别、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后,再被回输到患者体内。而此时,原本60毫升—100毫升的血液,已经增殖到了600毫升左右。

  

  李志亮进一步分析说,回输到患者体内的大量新生免疫细胞,除了担负着杀死癌细胞的重任之外,还肩负着调节、激发中枢免疫系统的重任。经过多次临床研究表明,CLS生物治疗不但可以清除体内残留的癌细胞,防止转移复发,还能够消除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细胞敏感性。同时,还可以激活人体免疫,增强疾病抵御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的治疗目的。此外,与显著的治疗效果相对应的是,CLS生物治疗适用范围较广,它不但适用于胃癌、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实体瘤的治疗,还适用于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治疗等,对早期肿瘤、中晚期重症肿瘤或已经转移复发的晚期肿瘤,通过配合生物治疗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肿瘤生物治疗的技术专家之一,李志亮于2013年带领北京武警二院肿瘤生物中心医疗团队将最早的CLS生物治疗中两种细胞的培育与回输发展到了五种细胞的培养及回输,新增的三种细胞可以起到有效杀伤肿瘤干细胞,防止复发转移的理想效果。相比两种细胞的治疗效果,该疗法的治疗效果提高不止一倍,有效率达到80%以上。现如今,在接受CLS生物治疗的患者中间,很多人在经过一个或数个疗程的治疗之后,肿瘤瘤体得到了明显缩小,病程得到了转归,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潜心科研   为民造福谋发展

  

  作为一位驻守在肿瘤诊疗领域最前沿的权威专家,李志亮始终坚持用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造福患者,服务医学。四十余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其中中华医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项课题“多细胞免疫治疗协同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仍然在研。此外,李志亮还在闲暇之余,笔耕不辍,相继完成了数十篇论文、著作的撰写工作,其中有数篇论文发表在《实用肿瘤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国内学术期刊上,在国内肿瘤学诊治领域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意义。

  

  达则兼济天下。为了让全国更多的肿瘤患者认识生物治疗,李志亮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讲座,近年来,他频繁地出现在中央及各省市媒体频道,并先后作为《科技之光》特邀专家、《国医养生堂》、《养生汇》、《生活实验室》等栏目嘉宾传授肿瘤防治方面的知识,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面对患者,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肿瘤专家,更是一位心理辅导医生,因为深知生命绝望背后的沉重心理负担,他多次走进患者中间耐心疏通、认真开导,帮助无数患者及家庭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现如今,早已在医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的李志亮依旧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驻守在临床、科研最前沿,继续从事着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没有铮铮豪言,没有滔滔壮语。他始终用一颗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之心,高调行事,低调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位良医的神圣使命,我们由衷地期待着他的肿瘤生物治疗科研之路越拓越宽,越走越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