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一年盯一件事儿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石景山区原区委书记荣华
荣华在两会会场接受记者采访
荣华到石景山区法院调研
检察印象
■最近几年,检察机关比较注重打防结合,在积极办理各类刑事案件的同时,注重对广大机关干部、重点项目工程工作人员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了解到,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曾编写过一套4本的丛书,主题就是让干部远离“身边的腐败”,深受党员干部们欢迎。
■检察机关在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职务犯罪预防、社会矛盾化解等工作时,可以积极发动各种社会力量,要争取形成社会合力,敦促长效机制的建立,以深入解决问题。
人物档案
荣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书记。她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环保、养老等问题保持着深度关切,也期待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能积极“亮剑”,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代表声音
◎“按民政部的统计,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到2025年便能达到22%以上。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20%以上老龄人口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我们提建议前,要深入调研,提的时候也很慎重,期待能推动国家进步,为老百姓增加福祉。”
◎“接地气的秘诀,是我有看信的习惯。”
◎“我打算一年盯一件事儿,一件件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北京代表团最后一次分组会散会后,一位笑容满面的女代表被记者们围住。她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她对民生的关切、对百姓生活的深切体察,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女代表,就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石景山区原区委书记荣华。近日,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期待大众消费养老院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荣华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和解决好养老问题的建议》。2013年,荣华曾与部分北京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养老服务问题走访调研。调研中荣华发现,大多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而私立养老院多数收费高昂,一般老年人承受不起。这次调研,让兼任全国、北京市、石景山区三级人大代表的荣华,进一步深思当前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于是她随时随地搜集整理有关养老产业的相关素材,在她随身带的笔记本中,关于老龄化的国际标准、我国未来趋势、国家相关政策等都精心标注着。“按民政部的统计,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到2025年便能达到22%以上。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20%以上老龄人口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荣华对此表示忧心。
在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上,700多名人大代表中有50%多的代表通过议案建议关注养老服务问题,这令荣华十分震动。她吸纳了部分北京市人大代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她所撰写的《关于进一步重视和解决好养老问题的建议》。在建议中,荣华提出,国家政策应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她建议国家鼓励兴办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养老院,在税收减免、降低土地成本、集体土地自征自用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建议金融机构推出一些适合老年人群的金融产品,增加老年人资产性收入;建议扩大养老保险项目,如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等,让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荣华还建议,不断提升改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如对家政、护理行业要加强管理,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并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政府要注重对养老服务的购买;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配套设施,如托老所、食堂或餐厅、医疗站等。
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3年3月,在全国人代会上,北京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参加了全团审议。那一天,荣华发言时从三张照片的故事说起,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启发了我,以后发言的时候,可以好好展示一下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可以考虑将来用视频来展示老百姓对问题的看法,增强说服力。”荣华说。
时任石景山区委书记的荣华,在会上展示了三张不同主题的照片,即《冲天浓烟》、《精心藏烟》、《无烟蓝天》。“这三张照片拍摄的是不同时期的石景山首钢地区。”荣华介绍说,《冲天浓烟》是首钢的摄影师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当时,大烟囱象征着国家工业化发展,象征着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精心藏烟》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为反映首钢的生产场景,摄影师选择在秋天的晚上拍摄,采取多次曝光技术,避开了滚滚浓烟,当时的首钢依然是北京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无烟蓝天》展现的则是随着首钢搬迁调整和京西八大厂陆续关停转型后呈现的新石景山风貌。
荣华接着介绍了石景山区近年来所作的一系列努力: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间,石景山区共完成了235个环境治理项目,减排二氧化硫4.79万吨,占北京市减排总量六成以上。2014年底,京西最大的供热项目———西北热电中心,将代替京能、高井两个燃煤电厂,承担京西的供暖重任,每年可减少燃煤近600万吨,削减二氧化硫4900余吨、氮氧化物近2万吨。
“为什么要从首钢说起?为什么重点说石景山?”荣华告诉记者,因为2006年她从北京市妇联主席调任石景山区委书记前,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同志曾与她专门谈话,谈及首钢搬迁调整等;200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还曾到石景山游乐园、菜市场等处考察。“我想从首钢的变化说石景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希望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向老领导汇报一下7年来石景山的工作进展。”荣华笑着表示。
过追问提建议
或许是因为理工科出身,荣华对数字比较敏感。在今年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她在全团会上对一组数据发出了追问。
报告中提到:目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的401件代表议案,已全部审议完毕;代表提出的7569件建议也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计划逐步解决的占建议总数的81%。
“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计划逐步解决的占建议总数的81%,那么,其余的1400多件建议为什么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列入计划逐步解决?再者,这81%的代表建议中,有多少是得到解决的,有多少是计划逐步解决的?”荣华直言不讳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关注。
在荣华看来,每一份建议都凝结着代表的心血:“我们提建议前,要深入调研,提的时候也很慎重,期待能推动国家进步,为老百姓增加福祉。”
发言中,荣华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监督力度,特别是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她还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办理代表建议过程中要注重“四抓”:一是“抓早”,对前瞻性建议及早研究,如互联网信息安全方面、人口政策调整方面等,立法要及早着手;二是“抓小”,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关系城乡居民身边的事,如养老、社区服务等,都要加大关注力度;三是“抓细”,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议要跟进督办;四是“抓实”,充分发挥全国27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既要发挥依法监督作用,又要从代表本职工作抓起,追求实效。
接地气的秘诀是看信
荣华富有亲和力,这与身为军人的父亲和当教师的母亲对她的严格要求有关,也与她曾担任20多年大学老师、在妇联工作多年有关。
在学校,荣华的目标是当学生喜欢的老师;在妇联,她的目标是当女人们喜欢的女人;在石景山,她期待自己成为百姓喜欢的干部,能为这里带来“清新的空气”。在熟悉荣华的人看来,她的这些目标均已实现。
关注退休工人生活、关注残疾人、关注群众“15分钟服务圈”……7年中,荣华的很多工作思路都被看作“接地气”。“接地气的秘诀,是我有看信的习惯。”荣华笑着告诉记者,她刚来石景山时便承诺:辖区内的干部群众有问题可以直接给她写信,她一定看。尽管工作很忙,7年中,她几乎每天都抽出时间看群众来信,并一一进行处理,同时让工作人员将信访件处理的时间和结果都予以登记。这些年,她平均每年处理群众来信200多件。“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她说。
2013年秋,荣华从石景山区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她开始有更多时间开展代表履职活动。她向记者表示:“我打算一年盯一件事儿,一件件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郑赫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