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球迷”邓小平:一看中国男足就有闷气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成绩辉煌,但足球却迟迟冲不出亚洲。邓小平曾感慨地说:"看我国足球队,就是有股闷气。"为此,他告诫主管体育的负责同志:"我们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从少年抓起","要创办足球特区"。
1月27日,新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对媒体说:"中央之所以下大力气关注、解决足球问题,是因为中央领导层关注民生,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中央是不干的。"正如韦迪所说,新中国的足球事业,一直受到几代领导人的关爱、呵护和扶持。
1月27日,新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对媒体说:"中央之所以下大力气关注、解决足球问题,是因为中央领导层关注民生,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中央是不干的。"正如韦迪所说,新中国的足球事业,一直受到几代领导人的关爱、呵护和扶持。
毛泽东:"13年之后要赢你们"
据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志记载,1911年,毛泽东来求学时,该校已有了一支足球队,教练是一位德国人。毛泽东入校不久,就成为球队的守门员。他随队参加长沙地区的校际足球联赛,在整个赛季中力保本队不失一球,被称为"传奇守门员"。当年与毛泽东对阵的长沙师范学校学生陈子展回忆说,毛泽东守门时,头脑冷静,反应灵敏,对手的射门总是被他"没收"。
1955年10月30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北京联队与来华访问的苏联泽尼特队,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毛泽东突然出现在主席台上。看到毛主席来了,两万多观众齐刷刷地站起来,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北京联队的队员们更是激动,以高昂的斗志与客队展开对攻。一名中方球员日后回忆说,比赛的下半场,当北京联队射进一球、将比分扳为2比2时,他向主席台望去,看见毛主席笑了,和观众一起鼓掌加油。比赛结束后,毛主席先与客队握手,然后大步走向北京联队,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连说"打得好!打得好!"球员们本想高呼"毛主席万岁",但实在太激动了,结果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956年,奥运会足球亚军南斯拉夫国家队来华访问比赛。中国队实力不济,输掉了比赛。赛后,毛泽东在接见南斯拉夫队队员时,豪气地说:"我们今天输给你们,明天输给你们,但13年之后要赢你们!"
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激励下,中国的足球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和1959年,中国国家队逼平了来访的奥运会冠军苏联国家队,后来以1比0战胜了瑞典联赛冠军尤哥登队,甚至还以1比0赢了"老师"匈牙利队。这些战绩,震动了欧洲。
贺龙:“踢足球,也是革命”
1954年,贺龙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此后,他曾说:“三大球(指足球、篮球、排球)不上去,我死不瞑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地区主持工作的贺龙和邓小平,组建了西南区和西南军区两支足球队。1952年,第一支国家足球队成立不久,他们便把国家队请来,与西南军区队踢了两场比赛。西南军区队的实力不及国家队,踢得很被动,多次靠守门员曾雪麟救险。赛后,贺龙称赞曾雪麟是“橡皮大门”,跳得高、弹得远。后来,曾雪麟一度不想踢足球,贺龙便做他的工作:“搞体育,踢足球,也是革命。”不久,在贺龙的推荐下,曾雪麟进入了八一队和国家队。
贺龙就任国家体委主任后,办了一件大事,就是选派足球运动员赴匈牙利“留学”,向曾获奥运会冠军的匈牙利队学习。此外,他还提出“请外教”,指示国家体委聘请匈牙利、苏联的知名足球教练来华执教。正是这些举措,使中国的足球运动水平,在20世纪50年代末得到迅速提高。
但从1960年起,中国足球的水平有所下滑。在1962年的比赛中,中国的球队竟然踢不赢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的球队。贺龙火了。在1963年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议上,他用烟斗敲着桌子说:“这次新兴会,足球要是拿不到前3名,回来就解散,重新搞!”但结果,中国队负于乌拉圭队,被挡在4强之外。
运动会结束后,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个庆祝会。其间,足球、篮球、排球队各派一名代表,给中央领导敬酒。国家队队长陈家亮端着酒杯,哽咽着说:“我们足球队没有完成任务,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心里很难受。可是,我们决不气馁……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贺龙听后,拍拍陈家亮的肩膀说:“你们心里难过,我心里更难过,你是在替我向人民作检讨啊!”后来,贺龙并没有解散国家队,而是派有关负责人到国家队去蹲点,还把队员们送到“硬骨头六连”去“当兵”,磨练他们“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精神。
邓小平:“假球要不得”
邓小平也是一位“超级球迷”。他的子女曾透露,父亲生平有三大爱好,一是足球,二是言菊朋的京戏,三是桥牌。
上世纪20年代初,年轻的邓小平远涉重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他为了到现场看一场足球赛,甚至拿着衣服到当铺换买票钱。几十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比赛的冠军是乌拉圭队。
邓小平特别痛恨打假球、打默契球的现象。1958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国家足球队的一队和二队举行了一场名为“劳动者杯”的比赛。两队都不想输球,于是私下商定以平局结束比赛。比赛当天,球场内人山人海,邓小平也专门赶去看球。但是,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没看完就走了。比赛最终踢成了2比2。过了一段时间,邓小平把相关负责人叫去,批评了一通:“你们怎么讲好了结果再打?这种假球以后绝对要不得!”
鲜为人知的是,第一支国外职业足球队来华访问比赛,就是由邓小平亲自拍板的。1964年5月,巴西马杜雷拉队飞赴中国,在北京与中国队进行了一场比赛。此前,由于中巴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加之马杜雷拉队提出了中方从未听说过的“出场费”,使得此次比赛差点“流产”。后来人们才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亲自批准,才使比赛如期举行,并就此开创了中国邀请高水平职业足球队来华比赛的先例。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三上三下”的传奇经历,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而新中国成立后,他两次复出的信号,都是在足球场上发出的。
1973年初,经周恩来的努力,被下放到江西的邓小平回到北京。一天,他突然出现在先农坛体育场的主席台上。现场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他就要复出了。
1977年,邓小平第二次结束被下放的生活。当年7月30日,他意外地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看台上。当时,中国青年足球队和香港队在进行一场比赛。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回忆,邓小平这次在公众面前出现,是一次纯粹的球迷行为。“那天父亲带着我们去看球,本来是想悄悄坐在主席台末排的。”不料,旁边看台上的观众发现了他,并飞快地将这个消息传播开来。不一会儿,一万多名观众站了起来,开始热烈鼓掌,持续了两分多钟。邓小平只好走到主席台的前排,向观众们鼓掌致意。
亿万中国球迷能够看上完整的足球直播,也得感谢邓小平。1981年,西班牙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期间,中国国家队在工人体育场迎战一支西亚球队,邓小平在办公室里收听广播,了解比赛进展。中国队刚刚攻入第一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突然中断了解说,开始插播时事新闻。邓小平对此颇为生气,立刻让秘书给宣传部门打电话,要求在以后的比赛直播中,不得插播新闻。1992年1月的一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国奥足球队对阵科威特国奥队的比赛。晚上8点,两队激战正酣时,中央电视台雷打不动的滚动新闻开始了。不少球迷纷纷打来电话,请求不要打断实况转播。对此,中央电视台自己也做不了主。不过,几天后,观众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完整地看比赛了。原来,这次又是邓小平委托办公室的同志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指示今后不要中断足球直播。
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成绩辉煌,但足球却迟迟冲不出亚洲。邓小平曾感慨地说:“看我国足球队,就是有股闷气。”为此,他告诫主管体育的负责同志:“我们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从少年抓起”,“要创办足球特区”。
江泽民:“要赛出一种样子来”
1992年1月30日,中国国奥足球队对阵韩国国奥队。比赛开始后仅仅9分钟,中国队就连输3球,最终以1比3不敌对手,失去进军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资格。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回忆说:“中国国奥足球队在吉隆坡与韩国比赛失利,10分钟后,江泽民打来电话,说他看了比赛转播,很赞成韩国队教练讲的,一是心理因素很重要,再一个恐怕是一个队成熟起来要10年时间。江泽民要我们‘胜不骄,败不馁’,要总结经验。”此后不久,伍绍祖根据江泽民的指示,召集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工作会议,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足球界的“遵义会议”。
此后,又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男子足球队终于闯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决赛圈。然而,决赛阶段的三场小组赛,中国队全部败北,没有完成“进一球、得一分、胜一场”的目标。据原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回忆,在中国队回国不久后的一个重要会议上,江泽民针对足球作了3点指示:一是足球影响很大;二是不能只提“胜不骄、败不馁”,“不管拿什么成绩,要赛出一种样子来”;三是各方面要支持体育事业。
袁伟民还回忆说,一次,江泽民给他打了个电话:“伟民啊,听说‘球王’贝利来中国了,你能不能找个足球请他签个名,我小孙子喜欢,拜托你了哦!”这时,袁伟民还不知“球王”贝利来中国的事,打听后才知道,他是应上海一家公司的邀请,来参加一个商业活动的。袁伟民很快办成了此事,派人将贝利签名的足球送了过去。江泽民收到后,亲自打电话向袁伟民表示感谢。
胡锦涛:“发扬‘志行风格’”
2008年8月20日,即将参加北京残奥会的300多名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积极备战。当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大家。中国脑瘫足球国家队的队员,在训练间歇,将一个有集体签名的足球送给了胡锦涛。队长吴刚问总书记:“能不能请您给我们签个名?”
“好!”胡锦涛说着,拿起笔,在一个足球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强不息奋勇争先”8个字。“我送给你们8个字,希望你们在残奥会赛场上,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做到自强不息、奋勇争先!”
2009年10月16日,在第11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济南接见新中国60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和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中国足球队的原中场核心容志行也在其中。胡锦涛握着他的手说:“中国足球还要继续发扬‘志行风格’。”
1948年出生的容志行,1972年入选国家队,是那个时期球队的中场灵魂。1982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上,有一场比赛是中国队对科威特队,容志行拖着刚缝了十几针、被纱布裹得密密麻麻的小腿上阵,首开纪录,一脚破门。最后中国队3比0大败科威特队。他下场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容志行这种任劳任怨,刻苦训练,技术出众,而且从不做粗野动作,不报复对方球员,不与裁判争执的精神,被誉为“志行风格”。如今,我们听到胡锦涛总书记重提“志行风格”,想到了中国足球目前的一个重要症结——精神面貌问题。如果在精神面貌的整治上取得成效,中国足球运动的进步指日可待!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