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用心缝制美丽“嫁衣”

——专访作家、《延河》常务副主编、编审张艳茜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缝制美丽嫁衣延河张艳茜 2013-06-20 12:28:14
“几天以前,我在榆林清涧县调研途中参观了路遥纪念馆,参观之后很有感慨,很受震撼,我一直和随行的同志讨论‘路遥的意义’是什么。”

作家、《延河》常务副主编、编审张艳茜
  
  文/本站主笔 魏锋
 
    (引子)“几天以前,我在榆林清涧县调研途中参观了路遥纪念馆,参观之后很有感慨,很受震撼,我一直和随行的同志讨论‘路遥的意义’是什么。”
  
  “路遥自小家境贫寒,在农村务过农、在小学教过书,可以说没有任何背景。作为一名文学青年,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懈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超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精神的核心价值。我坚信,陕西的厚土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路遥’。”
  
  ——这是在2013年5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作协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面对400多名陕西作家代表所做的讲话。他认为,路遥的人生轨迹和精神特质,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广为传播,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去改变命运、追寻梦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人都可能有出彩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平凡的世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2013年5月10日,在陕西省作协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结束第二天,笔者在省作协采访期间,闻讯《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即将上市,专门委托诗人赵凯云专门从省城西安为我快递一本,先睹为快。
  
  六月的咸阳,晚上的气温开始慢慢下降,在这样较为燥热的季节,笔者又重新开始一字一句地走进《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在作家张艳茜的生动文字中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掀开神秘的面纱,拂去时间的封尘,调查真相并甄别真相,还原路遥并审视路遥,使一位出身寒微却不屈服命运的人民作家复活于娓娓道来的生动文字之中。”在《平凡世界里的路遥》这本书中,既有对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笔下大亚湾煤矿的原型的介绍,也有路遥日常生活中人、情、事、物的点滴记录,文字朴实自然,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在陕西省作家协会28年时间,张艳茜在《延河》杂志社,历任编辑、副主编、常务副主编。编审,用心为他人缝制美丽“嫁衣”,在从事创作上,更没有忘记把笔端更多的墨汁留给他人。从1986年开始从事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及报告文学二百余万字,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城墙根下》《远去的时光》长篇小说《貂蝉》长篇纪实文学《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6月18日,笔者终于与作家、《延河》常务副主编、编审张艳茜取得联系,对她进行了专访。
  
  命运转折,随父母辗转落户到西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济南是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该地区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张艳茜于农历癸卯年三月初三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我很幸福,我有三个家乡,一个是出生地山东济南,一个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四方台镇腰屯村,再一个就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陕西。”张艳茜高兴地告诉笔者。1970年,张艳茜7岁的时候,随父亲在位于陕西省华阴县桃下镇的企业——十冶子弟学校就读。从小张艳茜就是一位乖巧伶俐的孩子,张艳茜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1980年,我以7份之差高考落榜……”回忆起往事,张艳茜说,高考落榜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很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几番周折,先是托熟人找关系进了华阴县的岳庙中学,随后又回到十冶子弟中学开始了漫长的补习。
  
  “我非常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李家苞先生,在1981年离高考不足五个月的时间,李老师为我联系了西安市85中的高考文科补习班。”那一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上大学。“补习真的很难熬,每天起早贪黑地匆匆步行三站路来到85中上课。”张艳茜说,当时自己苦恼的不在于每天的辛苦奔波,而是与借住在陕西师大,与大学生在一起时我无法克服的自卑。她在《纪念我的高考》一文中写道,走在校园里,我总觉得芒刺在背,仿佛所有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个身分不明的人;在食堂打了饭坐下时感觉自己“鹊巢鸠占”;深夜回到宿舍,人家为了我屏气息声,我则为自己一个“外来户”破坏了人家的和谐快乐气氛而懊恼不已。有一天上晚自习时,他们的辅导员发现,他们班上多了一个特殊的学生。年轻的辅导员态度很和蔼地问我备考的情况,我却如坐针毡,忐忑不安地回答着,感觉那一刻满教室的大学生都在嘲笑我这个无用的补习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9月,张艳茜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大学期间,张艳茜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始终没有停止对知识的涉取。“上大学时,父母每月给我20元钱的生活费,这已经是我们家很大的一笔支出了。好在当时国家有助学金,我只要用20元钱的六分之一补贴伙食费,就足以吃饱饭了。其余的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都花在买书上了。”张艳茜说,当时图书很便宜,许多只有几毛钱,至多一两块钱,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她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到毕业时,大学期间看过的图书竟然打包了好几个纸箱的书籍。
  
  张艳茜告诉笔者,在西北大学上学期间,她最大的收获是读书。她怀揣远大的抱负,梦想毕业做一名教师,每当想起自己的理想,她都会感到自豪,更加让她如喝似饥地吸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延伸阅读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