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作家吕虎平:孤独是作家生命的尺度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作家吕虎平 2013-05-21 10:49:00
吕虎平说,是他的孤独、脆弱和敏感给了他感受生活、观察现实的能力。他这种切身的表达似乎一语中的,道出了作家应该坚守的精神世界。是的!璀璨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家华丽的孤独。

作家吕虎平

 
  【编者按语】吕虎平说,是他的孤独、脆弱和敏感给了他感受生活、观察现实的能力。他这种切身的表达似乎一语中的,道出了作家应该坚守的精神世界。是的!璀璨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家华丽的孤独。因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作家保持遗世独立、渊亭岳峙的人格;只有孤独,才能让作家保持俯视生活的姿态,并用沉静的心灵去洞烛现实人间,观照人生百态。
  
  文学的浩瀚星空总是闪现着作家孤独的影子,孤独对于作家而言,就是生命创作的底色,黯淡的孤独最终会让作家焕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本期访谈,我们将对话作家吕虎平,聚焦他的作家之路,洞悉他的孤独本色,解读他的人生体悟。
  
  中国人物网:吕老师您好,作为一名陕西的本土作家,在您的作品中常常也可以感受到淳朴的气息和浓浓的乡情。我想,您对这片土地一定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首先就请您给我们谈谈您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其中的情感态度。

  
  吕虎平:非常感谢你对我文字的关注。生存环境必然会影响到写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不可能积累乡土情感的写作经验。我们村子周边有许多历史古迹,周穆王墓、仓颉造字台,还有西周都城镐京、沣都秦镇、周亚夫屯军的细柳镇。这些历史古迹,成为我内心潜在的文化记忆,或者说是情感积淀。
  
  我的父母还生活在乡下,每次探望他们,让我有了一个固定的、可以触摸、感知温热的故土。应该说,乡土情结,在我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烙印。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我孤独,敏感和脆弱。里尔克说“谁现在孤独,就永远孤独。”我欣赏这句话,因为,孤独、敏感,给了我观察生活、思考现实的能力。
  
  幼时,我喜欢听老人讲故事。我时常缠着邻居老伯,给他家剥包谷,干家务,就是为了换取一两个故事。老人曾是吉鸿昌部骑兵团团长,听他讲故事就是一种享受。我的许多散文,从他的故事演绎而来。
  
  我自小多受旁人的白眼和同龄孩子的欺辱,我的文字有着淡淡的忧伤,对美好生活又有内心的期望。著名作家方英文先生对我文字的评价是“美丽的忧伤。”这五个字,可以作为对我文字主题和情感态度的准确定位。
  
  中国人物网:您的作品除了对乡村气息的描写之外,还关注都市人的心理问题。这是基于一个怎样的目的和初衷?
  
  吕虎平:作品的好坏不在于你选什么材,主要在于你怎么把握,怎么表达。一个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目光,把握生活。我们面对的是高度差异化、高度复杂的社会,已有的文学资源,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提供给我们丰沛的值得借鉴的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路径,但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可能制约我们看待今天生活的眼光。如果我们一味地用已有的命名做框架,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的内部,写出灵魂的真实性,表现时代真正的精神困境和希望。至于说是农村题材、都市题材,这仅仅是题材范围。我不想将自己囿于乡村作家这样一个概念范围。作家就是作家,而不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作家。在散文创作上,我追求散点透视、紧致绵密的行文,从容不迫、天马行空的叙述,剔除文字的光滑,锻打出粗粝的语言,回归文字本身的质感,进而凸显文字的张力。
  
  我创作长篇小说《单面人》,关注都市生活,是因为我长期从事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你来我往,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与媒体交往,有时像推太极,有时又像跑江湖。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媒体有着我作为旁观者的清醒认识。从长篇小说创作角度讲,我是陕西进入新闻出版领域写作的第一人。著名评论家李星先生认为是“陕西版的《编辑部的故事》”。
  
  中国人物网:您是如何看待作家这个身份的?这个身份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
  
  吕虎平:从我写作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玩”的心态。因此,对作家这个所谓的身份,没有什么态度,它也不会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是一个做事苛刻严谨的人,即使玩,也要玩出一些名堂来。因此,在写作上,我极力追求个人风格,不趋同,不从众,不迎合,这是我写作的一种追求和态度。借用一句说法就是,我写故我在。
  
  中国人物网:当初走上作家的道路您经过了怎样的一个过程?谈谈具体的经历。
  
  吕虎平: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右派分子,文革前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平反恢复名誉,做了我的语文老师。在此之前,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绘画。我现在唯一遗憾的事,就是当年特招到西安美院预科班,我没有上。看中我的教授甚至提出来,只要每月给他家一袋麦面,我的一切学杂费由他负担。一袋面对农村家庭来说,不算什么问题。但在农村人的心理,绘画是不务正业,不能当饭吃当水喝。过了十年,那位教授遇到我家亲戚,说起我来,还无奈地摇头。我要是上了西安美院,今天站在你面前的,也许是个画家。哈哈,开个玩笑了。
  
  语文老师是张广羽,张老师对我格外照顾,她订阅的《延河》、《长安》、《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杂志,看完了,就送给我看,有时她还没看,先送给我看。张老师去我家家访过多次,知道我家生活困顿,买作业本、日记本、钢笔送给我。我发自内心感恩她、敬重她。同学们很嫉妒,开我玩笑,说张老师是我妈。正是张老师的影响,我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班里有个同学,他模仿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写了一首《夕阳的告辞》,发表在《西安日报》上。
  
  我好胜心强,觉得你都能写,我更能写了,于是我写了一首《种蓖麻》也发了。说个题外话,我上小学的时候,数学非常好,一路上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拿过乡、区、县各层级第一。上了初中,受张老师影响,我语文又开始冒尖了,参加区、县、市听说读写竞赛,成绩一直走在前面,拿过不少奖。有着这样的心理背景,在我内心深处有种不服人的优越感。张老师发现后,批评我,让我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张老师说,写作有的是时间,学习好了,有工作了,将来干什么都行。后来,我也用这句话教育我儿子,不要上网,以后有的是时间;不要玩游戏,以后有的是时间。给你说这些,说明我老了,开始回忆过去了。
  
  回忆过去,意味着对自身现在的不满。除了张广羽老师,高中的时候,还有两位老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们都潜在地影响着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人吧。
  
  中国人物网:您如何看待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吕虎平:这个命题太大。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我只能简短回答了:至少要穿透生活最深处的痛,贴近泥土、眼睛向下、深入底层、揭示真相。在写作上,我追求完美。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己写作才华极限、对自己生命极限的挑战。当然,作家的气象、气度和气质,决定了作品本身的气象、气度和气质。
  
  中国人物网: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都有哪些?文艺的力量对人生活的影响真的如此重要吗?
  
  吕虎平:这个命题同样很大。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什么样的作品就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要扫黄打非,也在于此吧。至于文学的力量,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影响。愤怒出诗人。面对现实束手无策的诗人屈原悲愤投江。曾经强大的势力最终倒塌,但怎么也压不灭《离骚》本身的重力。有力的终将无力,无力者终将强大。盛世出散文。如今这个盛世华年,是产生优秀散文的最佳时期。
  
  中国人物网:时下各种文学体裁层出不穷,作为传统的文学模式散文和小说展现出式微的迹象,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的未来?
  
  吕虎平:“各种文学体裁层出不穷”,我想,可能是一时口误。应该说是文学主张、文学现象,或者说是文学流派吧,像魔幻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等。有关文学未来的话题时常为人提及。有说文学将死,有说不然。陈忠实先生说“文学依然神圣。”也仅仅说的是当下,是今天。文学的明天怎么样?文学以何种方式自然或者非自然方式终结?
  
  如果把文学视作一个庞大的肌体,是部分还是全部死掉?这些话题不断被提及,原因是什么?人人需要吃饭,评论家也不例外。他们需要吃饭,需要生存,说文学将死,是为了制造噱头和卖点。许多失意或得意的人,许多想要制造新闻的人,怀着阴险或者善意的心胸,自然会拿无辜的文学说事,拿无助的文学开涮。这么多年来,有关文学死亡的是是非非常常被搅起,一片混浊,但文学死了吗?没有。不过,文学的确面临着生存的困难,读者或市场的不景气,有人说再也没有那种万人空巷、洛阳纸贵的阅读了。但我个人认为,文学发展到现在,反而更常态化、生活化了。
  
  创作是自我的,文学终究存在,永远存在。
  
  中国人物网:创作这么多年,你可谓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那记录时代历史,对你来说有什么样的感悟?
  
  吕虎平: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历史的烙印,或者说,是碎片式的史记。博尔赫斯说,莎士比亚时代,人们把历史看做艺术,是供人消遣的神话故事和讽喻故事的艺术,而不是一种准确性较差的科学。人们不相信历史学能恢复过去的面貌,却相信历史学能把过去塑造成有趣的神话。一个作家的创作,总是要反应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开社会、时代本身,作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中国人物网:对于这个浮躁现实的社会,你如何评价时下的社会现状?
  
  吕虎平:浮躁、喧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作家,需要在浮躁喧嚣中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性。现实社会就像一束令人感到刺痛的强光,谁也不敢逼视它,谁也别想对它有所隐藏。不能因为它令人感到刺痛,我们就拒绝光照。
  
  中国人物网: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你谈谈自己未来文学创作的方向?
  
  吕虎平:我的写作就是我的方向。还是上面说的那句话:不趋同、不从众。再加一句,保持独立、保持自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摊文学、通俗读物风靡一时。许多人感叹,文学即将终结,现在呢?文学似乎依然神圣。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必然会产生迎合某种时尚、某种流行的写作,或者是某种欲望的写作。写作属于老实人的事,靠投机钻营,迎合讨巧,是不可取的。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审美的本质不变。老老实实写作,踏踏实实做人,这才是一个作家的担当和责任。
  
  罗曼•罗兰说:“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同样,好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是金子总能发光。
  
  中国人物网:非常感谢吕老师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和大家分享您的人生故事和生命感悟。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祝您创作愉快、生活快乐!
  
  编者后记:文学创作是孤独的精神苦旅,作家必须忍受住焦首煎心的孤独,那是孕育伟大作品必须承受的阵痛,毫不夸张地说,孤独是文学作品抹不掉的的胎记。
  
  作家只有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才能守护心灵的宁静和安详,才能拥有孤独的气质,才能创作出不朽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那种远离浮华尘嚣的孤独,使心灵更加靠近生活,使创作更能穿透生活的表象。此时的作家,应是站在思想的孤崖边,泊在精神的孤岛上,坐在求索的枯井里,孤独而无援地将生命融入创作中。
  
  就像吕虎平所言:浮躁、喧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作家,需要在浮躁喧嚣中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性。现实社会就像一束令人感到刺痛的强光,谁也不敢逼视它,谁也别想对它有所隐藏。不能因为它令人感到刺痛,我们就拒绝光照。
  
  最后,让我们向孤独致敬,向坚守孤独的作家们致敬!我们相信,孤独的灵魂必然会催生出嶙峋的思想。

  
  【人物简介】
  
  吕虎平,陕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作家协会理事,长安作协副主席,西安市首批签约作家。获首届《手稿》散文奖、《十月》、《延安文学》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论坛征文二等奖,“新化杯”散文征文大赛二等奖,《华商报》征文第一名,《西安晚报》蓝天奏鸣曲征文二等奖等十余项散文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棉花》(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吹进院墙的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散碎阳光》(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篇十二》(青海人民出版社),诗集《镜与像》(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长篇小说《单面人》(西安出版社2012)等。作品收入《2010年中国散文年选》《九作家散文选》《中国散文名家散文精选》《我的恋爱》,连续三年入选“散文天下”年度精选等书。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