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科技梦”连着“中国梦”

——两会前夕与科技部部长万钢面对面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科技部万钢 2013-03-01 12:18:00
应对金融危机、判断后危机时代的产业革命、研究乔布斯引发的苹果现象……每年初春,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媒体记者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时,总是直面当年的热点问题,今年也不例外。话题首先从雾霾说起。

     应对金融危机、判断后危机时代的产业革命、研究乔布斯引发的苹果现象……每年初春,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媒体记者盘点过去、展望未来时,总是直面当年的热点问题,今年也不例外。话题首先从雾霾说起。

   “治理雾霾,并非无解。”万钢说,科技就是寻找更简单、更有效、更便宜的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治理环境也不例外。其实科技部、环保部已启动“蓝天工程”,用科技手段支撑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政府和百姓都要有决心。

    当然,科技的话题远不止于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近来的热门话题,科技部将怎样破解这道难题?面对社会关注的反对学术造假、稳定支持科研、营造宽松环境等呼声,万钢又将如何回应?作为科技管理者和学者专家,他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有何研判?且听万钢娓娓道来。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喜”与“忧”

    “多乘坐或驾驶一次电动汽车,就是在为减少PM2.5排放作贡献。我坚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道路走得通,也走得下去”

    记者:您身上有很多标签,但相信有一个标签是最让您有感触的,那就是“新能源汽车专家”。

    万钢(笑):是的。我当时就是抱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梦想回国的,当时很多人质疑我。十多年来,新能源汽车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质量、产能和应用都在成熟的过程中。2009年,我国首先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目前,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其中有八成是公交汽车。我国公交电动车的产业竞争力和运行模式在世界都是领先的。预计3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规模将达到3.98万辆。

    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曲线很有意思。它是一个指数曲线,越到后面发展越快。当然它的发展也有喜与忧。

    记者:“喜”是什么?“忧”是什么?

    万钢:我“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老百姓也更愿意坐没噪声、没排放的电动汽车,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司机也愿意驾驶,在北京郊区试点的出租车司机经济收入还不错。但我也有忧虑,提出发展电动汽车已经12年了,我们的速度还没跟上,如果哪一天北京城区三环内都是节能公交车,节能出租车能开上长安街,我一定会更高兴,但我不会满足。保护环境,实现电动汽车跨越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努力。

    新产品进入市场,让老百姓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基础研究,降低使用成本,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下工夫,也需要科技部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电力等产业部门协调努力。多乘坐或驾驶一次电动汽车,就是在为减少PM2.5排放作贡献。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坚信,这条道路走得通,也走得下去。

    高新技术的“上天入地”与“走进生活”

    “对于我来说,十几年来,科技令我激动的瞬间太多了,但激动之后我也有清醒的认识”

    记者:记得您当初回国时称,就是为了让自己“激动一把”。回国13年来真正 “激动”过吗?

    万钢:我经常激动,特别是这几年,真没少激动。嫦娥上天探月,神九与天宫成功对接,深海探测器潜入7000米海底……对于我来说,激动的瞬间太多了,但激动之后我也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中国科技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老百姓关心的是,您刚才提到这些“上天入地潜海”的高技术,到底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万钢:举个例子吧。很久以前我访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当时有个专家告诉我,阿波罗登月计划发展带动的一大产业竟是尿不湿,宇航员登月时必须穿戴新型的吸水尿布。我们做深空研究不仅飞到太空去,还要把研究和发现用起来,如对小行星进一步观测,形成预警能力;深海潜下去是要探索未知的海底世界,利用资源能源,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深空深海是人类科学探索的极限,我们接近或者突破这些极限后取得的成果也会走进人们的生活,只是转化的时间和规模不同而已。

    例如,我刚才提到的航天、探月、深海探测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承担企业,其营业收入70%以上都来自民用产品,也就是说他们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把高新科技成功转化为市场产品。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部署与聚焦重点

    “今年科技部的工作概括为8个字——原创,共享,人才,环境”

    记者:今年是实施创新驱动第一年,科技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推进,科技部将重点做好哪几件事情?

    万钢: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条主线,我们将深入实施重大专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科技惠民,促进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部今年要做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原创”“共享”“人才”“环境”。

    过去10年,中国科技跨上了很大台阶,如重大专项成果产业化新增产值达到1.1万亿元,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三峡等重大工程,“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示范工程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012年预计突破10万亿元。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原创能力不足。一方面,这几年我国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我国全社会R&D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以上,企业已经成为投入的主体。但是,我国企业原创水平不高,缺乏像苹果公司这样引领产业变革的企业,因此我们将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走进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23.1%,但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的前瞻部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科技界常常谈到“分散、封闭、重复”等问题,我觉得抓住解决这些问题的“牛鼻子”,就是促进科技资源和设备的开放共享。在知识共享方面,推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发布相关制度的指导意见,在重大专项、主体计划及科技奖励中开展试点;在政策共享方面,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建立以企业为重点的全国创新调查制度,组织实施试点调查,完善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监测评估;在设施共享方面,促进高校院所的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高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开放,让企业特别是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利用这些工具创新创业。

    人才是自主创新中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去年出台的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央6号文件就明确强调,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去年科技部首次设立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以国家项目的形式明确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予以支持,鼓励青年人脱颖而出,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今年还要扩大试点范围。此外,我们还要着力培养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人才,同时,还要发展技能型、职业化的实践人才。

    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宽容失败,但其前提就是科研诚信建设。我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对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零容忍”。我们将完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只要有人检举,我们就一定查,查了就一定管。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

    科技管理的“抓项目”和“抓创新”

    “我们正在建章立制,重点推进并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

    记者:随着科研体制与创新模式的加速变革,科技管理者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万钢:这几年,我们经历着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的转变。国家有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5大体系。单看每一个体系,都很有特色,运作效率也不错,但是它们之间的协同、联系还不够紧密。只有形成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形成合力,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才能得到整体提升。因此,这就需要科技管理部门与经济产业部门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重大专项的实践经验就值得借鉴。

    科技管理者应该顺应大势,不再只是抓科技项目,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制定政策、营造环境上,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

    记者:谈到为科技人员服务,有些科研工作者反映,由于频繁考核、项目竞争等,他们疲于申报项目,应付各种评价。作为科技管理者,应该如何为他们解忧?

    万钢:我们正在建章立制,重点推进并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

    在项目管理方面,强调公开透明、公正公信、科学评价,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改革,如延长立项周期,减少竞争频率,拓宽指南编写方向等;完善了科技计划过程管理的责任体系,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实施项目专员制;国家科技计划凝练备选项目库,严格科技立项公示制度,采取网上申报、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去年我们的网上答辩系统为科技工作者节省约6万个工作日、节约了7000万元的差旅费。今年在“可查询、可申述、可追溯”的基础上,推动实现科技项目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将改革推广到项目的验收环节。

    在经费管理方面,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推动建立竞争性和稳定性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健全问责机制。重点包括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简化优化预算编制和调整程序、增加科研单位和人员自主权、实行科研经费预拨制度、保证按期拨付科研经费、建立经费巡视制度等。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在某些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挑战与机遇并存”

    记者:有人说,我们正迎来第六次科技革命,您怎么看?中国准备好了吗?

    万钢:不能否认,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的突破日益成为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动力。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的变革和创新;3D打印技术、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成为新的热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带动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产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真正走出危机仍需时日,倒逼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在某些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跨越,这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红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