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走在全国前列
9月11日,陕西省政府“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水利厅专场在西安召开。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保局局长张秦岭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水利水保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介绍,5年来,全省实现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投入60亿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1000条,多年累计建设淤地坝达3.94万座列全国第一,第一个在全国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使全省绿色面积向北延伸了400公里。陕西水保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动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主要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黄河生态工程”、“淤地坝试点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农发水保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水保重点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淤地坝总库容已达55亿立方米,已累计拦泥50多亿吨,已淤成坝地100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5亿公斤。我省拦沙工程建设数量和投资均占到总规模的80%。为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我省“丹治”一期累计治理小流域34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0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近20万公顷、经济林7.18万公顷,种草3543.78万公顷。
陕西省过去五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民生水保。实施淤地坝工程、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河水保生态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又相继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整治、煤油气资源开采补偿费专项治理等重点工程,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示范工程。二是法制水保。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水保队伍建设,依法加大水土保持监管力度,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率逐年提高,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三是创新水保。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和水保生态建设,于2008年11月颁布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受到水利部的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每年可征收补偿费近10亿元,已下达实施的两批10.19亿元的能源开采区专项治理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四是科技水保。依托我省丰富的水利水保科研资源,大力开展科研创新,“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课题获2011年国家最高水利奖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为了实现陕西“生态美”目标,今后五年我省的奋斗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新修加固淤地坝及拦沙坝4800座,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1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8%,治理区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使治理区水土流失侵蚀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记者 武 盾)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