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建筑的每一寸墙体都留下了钢构人的努力和汗水,他们辛勤的付出,不仅获得了业主的称赞,也获得了多项荣誉。武汉火车站、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两项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无锡会展中心一期和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钢结构工程2个项目荣获“江苏省钢结构优质工程奖(紫金杯)”。
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单一的产品结构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公司自身更全面的发展。
在努力维持已取得的良好品质形象的同时,公司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向多元化企业转型。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追求自身的完善与提升,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的视线已不再仅限于建筑钢产品上。
2010年,公司通过缜密的市场分析和战略决策,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实现钢结构为主体的相关产品多元化为目标,力争在房建以外的钢结构领域构筑新的业绩增长点,开始进军桥梁钢结构工程。
在首战武汉武咸公路桥工程取得成功后,该公司又承接了重庆粉房湾长江大桥。这是江苏公司首次承接长江上桥梁制作任务,是中国建筑中标的首座跨长江大桥,也是中建桥梁史上承接的主塔最高、跨度最大、功能最全的桥梁。桥体全部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对构件加工精度要求异常严格。
为此,公司坚持精细化施工、高质量把关,先后克服制孔工程量大、精加工设备不足等障碍,攻坚克难,构件加工质量得到业主、监理和桥梁专家的高度赞扬。
通过承接桥梁项目,江苏公司不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桥梁制作工艺流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还全面锻炼并提升了车间工人的技术管理水平,为公司今后承接工程量更大、技术含量水平更高的桥梁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建筑钢向桥梁钢的成功转型是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迈向多元化的一大跨越。重庆中渡长江大桥、武汉二环线、武汉江汉六桥等一个个工程,使企业顺利实现了由房屋建筑钢结构向房屋和桥梁钢结构制作的多元化战略转型,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荣誉的背后靠的是过硬的品质,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品质就是企业形象的内在支柱,也是决定其是否能够长期立足的关键。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有着非常棒的口碑。这跟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江苏公司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了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完成。
2011年,公司深入开展“生产与成本管理年”创建活动,着力创新管理模式,将科学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深化车间生产计件承包责任制和公司领导轮流蹲点车间制度,成立管理小组加强对外协单位管理力度;对内建立成本预警机制,完善材料验收和发放手续,加大余料清理力度,推行“个人工具卡”管理制度,对非生产性成本实行包干控制、月度结算、费用公示并严格兑现奖惩;质量管理工作前移,认真落实监管及回访制度,视生产安全如泰山,扎实开展日常交底与专项安全交底相结合,坚持周检、月检、季度检及专检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检查模式,实现了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的目标。
管理出战斗力,关键在执行力!江苏公司2011年全年修订及发布30余项公司级制度、流程,颁布部门级制度、规定、办法50余项,并全部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公司生产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公司对14家劳务分包队伍进行了整顿优化,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对劳务队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劳务分包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构件制作质量,对专业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公司生产要求的劳务分包坚决予以清除。
精细严实的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激发出江苏公司无穷的战斗力,为实现产能突破、服务优质、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钢结构制作生产一直高效平稳运行,每个项目的钢结构制作进度均达工期要求,制作质量得到钢结构专家和设计、业主等高度认可,且从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长期以来的建筑实践也为企业的科技成果攒下了丰富的素材,公司先后主编了《钢结构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管理规范》等两项国家标准,并成功申报了《钢结构施工详图设计规程》标准的编制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5篇;编制并发布了企业标准《焊接通用工艺标准——焊接接头坡口设计(试行)》;积极开展“五小成果”、金点子活动,累计取得了1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局级(省部级)工法。2011年,公司顺利获得“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认证。
诚信为基,缔造自身形象
通过最优秀的服务和生产能力获得各界的承认和欣赏,对外树立起诚信可靠的形象,对内也起到了鼓舞激励作用。
一个企业的形象绝不是靠着领导的几项政策、几次工作就能屹立不倒,最重要的仍是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只有每个人都坚持着相同的信念,并为之付诸行动,才能真正保证形象永葆长存。

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江苏公司逐渐形成了“以诚为基、精铸品质”这一文化理念。上到公司领导,下至一线员工,无一不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打造和守护着这一形象。
现任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曹辉发在中国建筑领域搏击风浪20余年,先后参与或主持北京国贸二期,沈阳桃仙机场,哈尔滨会展中心,当时北京市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单体用钢量世界第一、“世界十大奇迹建筑”之一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项目,以及深圳大运中心的建设。
在积累了20余年的项目管理经验之后,2010年2月,曹辉发转战钢结构制作板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由于大部分人员都是从中建其他子分公司抽调组成,人机磨合等因素造成中建钢构投产之初的产能不能完全发挥。曹辉发深知,一个制作型企业,生产就是龙头。作为生产管理部主要负责人,他始终坚持以服务车间生产为最高宗旨。
一方面,他遵照公司总经理指示,大力调整车间生产模式,增加车间作业班次,在总厂车间推行责任承包制,加大各职能部门对车间生产服务的力度。在推动车间产能提升的同时,他还积极修订和完善生产管理部门的各项流程制度,推动江苏公司从制度化向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模式迈进。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车间产量连续多月超过2万吨。产量的稳步增长为公司大力发展钢结构制作板块、完善产业链、抢占国内钢结构市场份额提供了保障。曹辉发就是这样,时刻不停地追求,时刻不停地努力,时刻不停地挑战是他生活的全部。热爱、诚信以及责任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柱。
对业主的诚信,对企业形象的真诚守护,对工作的责任心,是钢构人顽强地奋斗在前线,想尽一切方法实现对业主承诺的力量来源。
在江苏公司,不仅领导们以身作则,为工作尽心尽力。其他工作在一线的员工也都有着令人敬佩的顽强和骄傲。钢建工作不像其他职业,遇到工程紧、任务重的时候,只能加班加点,对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很大。
梁飞是一名普通的焊工师傅。每当遇到任务重的时候,为了能如期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在车间一连坚守几个晚上不回家,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施工现场,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最后一个离开公司。在一次项目大会战中,为了焊好每一个焊口,梁飞需要在不同位置变换各种姿势。遇到焊接的管道较低的位置,他就躺在地上焊,焊接时的火花溅在身上,掉进袖口领口里,他没有一丝怨言。没日没夜的工作让他发了高烧,甚至说起糊话,直到支持不住被送回宿舍的那一刻,他手中还紧握着焊枪,而当烧一退下来他又回到岗位上。
这样的故事在中建钢构还有很多,如一年365天有250天以上的时间都奔波在各地进行投标、协助办理变更索赔、配合项目商务的商务副经理张斌,胃切除手术两个月后,不顾虚弱的身体就直奔香港环球国际贸易广场项目;长驻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的武汉厂高级工程师许慕伟……
不管身处什么职位,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以诚为信”这四个字。“诚信”能赢得人心、“诚信”能赢得市场。借助“诚信”的力量,江苏公司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司的形象始终闪耀在中国建筑业的市场,并且越来越亮。2010年,江苏公司荣获“无锡市诚信守法企业创建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