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马长生:奏响心脏跳动的和弦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马长生奏响心脏 2011-01-19 09:58:35
他自称不愿与记者见面,但却像老朋友一样直白坦率地聊天;他一再强调自己上学时是一个成绩并不优秀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懒惰学生,但刚满30 岁就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他说自己是一个乐观随和谦让的理想主义者,但在工作中却是一个吹毛求疵、过于挑剔的人

  采访印象

  每周二是马长生的手术日。这一天马长生早8点进入手术室直到深夜12点才能出来。下午3点半趁着两台手术的间隙,记者在病房终于等到了他,刚一见面便被他浑身上下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吸引住了。

  他自称不愿与记者见面,但却像老朋友一样直白坦率地聊天;他一再强调自己上学时是一个成绩并不优秀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懒惰学生,但刚满30 岁就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他说自己是一个乐观随和谦让的理想主义者,但在工作中却是一个吹毛求疵、过于挑剔的人;他调侃自己从未留过洋,今天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惯性和机遇,但希望自己团队的学术思想对全世界都能有所影响。

  在马长生47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过彷徨和困惑,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拷问自己、评价自己,并一直在不断地奋斗中修炼着自己。在今天的成就与荣誉面前,他依然谦和、依然淡定。

  2011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表彰大会上,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长生领导的项目组将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制定成技术操作规范,使中国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有了技术标准可循,得以推广应用,成为许多大医院的常规手术。

  在中国心血管领域谈起房颤治疗,无论是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还是边远地区的医生,都会自然地提到“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马长生。

  “全国90%导管医生的手术都是按这个标准做的”

  谈起《心脏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推广应用》,马长生说:“这是一部心脏房颤导管消融的手术标准规范,现在全国90%导管医生的手术都是按这个标准做的。”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1%,与没有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率是5—7倍,死亡风险率是1.5—1.9倍。“国外同行早在1994年就开始探索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但是当时的成功率只有30%—40%,而且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那时导管消融根治房颤的前途并不乐观。”马长生说。因此业内人士曾经形容,如果把室上性心动速消融看成座小山坡,那么房颤消融就是珠峰的顶峰。为此,不少业内专家望而却步。

  1998年,马长生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的支持下,将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引进了国内,并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之后经过10多年不懈的探索和潜心研究,马长生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房颤消融技术方法。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临床电生理的新高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他们创建的右前斜45度透视下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方法,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在中国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首创的房颤单导管标测、消融方法和2C3L术式,成为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方法之一;建立的环肺静脉消融后补充消融的技术策略,在消融线上补充了消融较肺静脉口内消融,显著提高了成功率;建立的三维标测房颤导管消融的多项实用方法,规范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安全性;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的“心脏三维标测设备及心房颤动标测消融导管”,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推动了三维标测设备的国产化。

  为此,陈新教授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说到:“正是由于年轻的马长生教授锐意进取、不怕困难,才使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发展紧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致落后被动。”

  “如果没有遇到胡大一教授,我今天不会是这个样子”

  提起马长生的职业生涯,他认为:“能够走到今天靠的是惯性和机遇。但是如果没有遇到胡大一教授,我今天不会是这个样子。”

  1989年,马长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时,“很茫然,不知道是留在北京还是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都出国了,马长生则到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做了一名主治医生。

  在安贞医院三年的时间里,马长生熟练地掌握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心脏瓣膜病扩张术。当时他的愿望之一,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到50岁时也能像科主任一样住上70多平米的“大三居”。

  就在马长生心静如水自得其乐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刚刚从国外归国的胡大一为了在北大医院开展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新技术,正在四处寻找像马长生这样优秀的介入医生。1992年4月,在同学的引见下,马长生心情振奋地来到了北大医院心内科。

  那时马长生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北大医院,理论和临床基本功扎实的马长生把射频消融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领域的第一号种子选手,胡大一多次调侃他说:“马长生刚来时连射频是电还是油都不知道,现在竟然成了这个领域的技术权威。”

  为了把北京朝阳医院的心血管病专业搞起来,1994年底马长生随胡大一到了朝阳医院,很快那里成为了怀揣理想学习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青年医生心中向往的“圣地延安”。传奇的是,到朝阳医院后胡大一不久便宣布挂刀,马长生在一夜之间竟然成为了“中国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第一刀”。那年马长生刚满30岁。

  “当了5年哀兵,主笔写了一本介入心脏病学大部头教科书”

  马长生对自己评价的是,第一特别乐观,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挫折的事,在他看来却再平常不过;第二有斗志,不怕失败。这个性格让马长生在人生最彷徨和最困惑的时期也能创造出辉煌。

  1996年马长生离开了胡大一和“圣地延安”,调到了中日友好医院。虽然还在凭着第一刀的技术被全国各地医院排着队请去做手术,但是马长生却感觉突然失去了成长进步的平台,人生轨迹走向了叉道。他用泥牛入海、前景暗淡等词汇形容那段时光,“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今天回过头来一看,在中日友好医院那5年的宽松环境里,我还是做了两件很闪光的事。”马长生说,第一件是开展了中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第二件则是“召集一群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写出了中国最大部头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教科书《介入心脏病学》。”在1996年底到1998年这段时间,他带着一帮医生住在租的房子里写书,“连大年三十也不回家,给出版社送稿时虚脱得走路都发飘。”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对这群年轻人说,这是出版社第一次给年轻人出书,也是第一次给副主任医师作主编出版大型著作。

  这本283万字的专著出版后,很快成为中国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必备教科书,直到现在仍供不应求,500万字的第二版正在修订当中。“当了5年哀兵,主笔写了一本介入心脏病学大部头教科书,”马长生感觉“自己35岁时从职业边缘又走回了正轨。”

  “希望将来在中国,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一流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2001年春,在离开北京安贞医院8年之后,马长生又回到了职业生涯的出发点。然而在这个春天里他自信,自己的春天也随之到来了。

  在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紧跟国际前沿继续探索房颤导管消融策略,于2006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房颤中心”。“房颤中心”的建立,使“中国房颤消融第一人”成为了马长生在行业里的个人标志。

  但是这个标志带给马长生的并不全是荣誉,更多的还是巨大的压力和动力。提到未来,马长生笑道:“虽然10年规划没敢定,但个人的5年规划还是有的。”

  马长生的5年规划首要解决的是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问题。中国房颤患者现在高达1000万以上,为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多数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现在的难题是,哪些患者需要服用、开始服用和维持的剂量是多少等,使用的都是国外标准。”马长生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将为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治疗提供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标准依据。

  “与20年前相比,中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增加了3倍,主要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在马长生的5年规划期间,他将继续追随老师胡大一,不遗余力地开展心血管病预防工作。

  “现在中国有太多的心脏病患者,看病难是所有患者的共同体会。”马长生正在筹划的远程网络心脏病医院,也将在5年内建成。他“希望将来在中国,患者也能享受到便捷、一流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人物档案

  马长生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及推广普及,为中国该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房颤技术,带动了中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承担过10多项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以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主编《介入心脏病学》《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心脏病学实践》等多部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