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田浩江 将来新演独角戏

《从毛主席到大都会》 他的经历就是歌剧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田浩江将来 2011-01-11 11:26:02
喜欢唱歌的人,没有不知道田浩江的。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男低音歌唱家之一,自1991年首次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就没有离开过。19年来,他在大都会参加过300多场演出,演过26个角色,被称为是“大都会歌剧院曝光率最高,最耀眼的华裔歌唱家”。

  喜欢唱歌的人,没有不知道田浩江的。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男低音歌唱家之一,自1991年首次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就没有离开过。19年来,他在大都会参加过300多场演出,演过26个角色,被称为是“大都会歌剧院曝光率最高,最耀眼的华裔歌唱家”。与此同时,他与世界30多个重要歌剧院合作,担任过40多部歌剧主角,共计1300多场演出,同台的都是首屈一指的歌唱家包括多明哥、帕瓦洛蒂、卡娜娃、琼安德森等。

  从锅炉厂到世界歌剧的殿堂,美国《纽约时报》如此形容田浩江:“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经历,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歌剧。”

以英文自传为蓝本自编自导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一个明媚的早晨,终于见着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低音歌唱家。

  舞台下,他身上仍散发舞台上的惊人魅力,高大英挺,一脸胡腮子,美髯飘飘,声音低沉浑厚,说起话来跟唱歌一样好听。

  他微微含笑说:“我一出生就是个大嗓门,婴儿房里30个baby,哭声最大的就是我,连护士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适合唱歌。”

  1996年他来新主演的歌剧《浮士德》我们印象深刻,14年后,即将上演的《从毛主席到大都会》(From Mao to the Met)肯定也叫人忘不了。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田浩江,他将以自编自导的独角戏,连演带唱加逗笑,幽默展现他歌唱艺术以外的另类才华。

  演出以他的英文自传“Along the Roaring River: My Wild Ride from Mao to the Met”为蓝本,时空跨越毛泽东年代的青涩成长、赴美深造的刻苦留学生活、乃至一跃至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历程。当中,他将自弹自唱多首精采歌曲,除了歌剧咏叹调,还有文革期间流行的革命歌曲及琅琅上口的民歌,回归最简单、最原始、最真实的演出,以及当年的青青年少和纯真岁月。

  这出独角戏去年12月制成电视片,开始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出。以一位华人艺术家的故事作为专题节目,这是PBS的第一次,也是田浩光的殊荣,而通过他的表演,观众不仅感染到他如戏剧般高潮迭起的人生,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当中,有欢笑,也有泪水。

1983年带着50美元到了美国

  生于北京的田浩江来自音乐家庭,父亲是解放军总政歌剧团指挥,母亲是作曲家,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经历心灵的渴望与挣扎,那段梦想与现实拉锯拔河的时光,对他来说是心志的洗炼。

  曾经是北京锅炉厂的板金工,田浩江的生活里,一度只有铁锤焊枪的嘶鸣。然而,冥冥之中,有人在为田浩江引路。时间回到1970年代,田浩江大老远去找朋友,在楼下喊着朋友的名字时,惊动了楼上一个陌生人,他听到田浩江的声音,力劝他学习声乐。这奇特的经历,成为田浩江人生的转折点。

  1976年,田浩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设的中央乐团专修班,毕业后在中央乐团工作,因天赋过人,很快成为中央乐团的“腕级”演员,但和所有经历极端压抑和苦闷年代的年轻人一样,田浩江迫切希望出去闯荡世界,他清楚知道,歌剧艺术发源于西方,要想真正学习歌剧精粹,就必须到西方去。

  1983年,田浩江带着区区50美元到了美国,和所有中国穷留学生一样,直面生活的残酷,吃尽各种苦头。1987年,田浩江终于顺利考获美国丹佛大学声乐表演硕士学位,国际声乐比赛大奖也得了不少,但这不是能保证工作的饭票。歌剧事业风云变幻,竞争残酷,每年学声乐的学生成千上万,但成名的却很少,更何况他是中国人。

  三番五次,田浩江的歌唱事业几乎陷入绝境,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终于在1990年底,他为大都会歌剧院试唱成功,用歌声征服了歌剧界这座金字塔。

要屹立不倒,就必须比别人更好

  回忆起酸甜苦辣的过往,田浩江说:“我要感谢这些经历,这让我对剧中人物角色和个性的揣摩有更深的体悟。太简单的人生和太舒适的生活,只会使你在舞台上显得苍白。我不是说歌剧演员就一定要过艰苦生活,但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艺术工作确实非常有帮助。”

  从大都会歌剧院到站在世界歌剧舞台的顶峰,表面的辉煌,是背后的付出和努力。田浩江说:“光唱得好是不够的,要屹立不倒,就必须比别人更好。因此同一个角色,别人排三遍,我会排10遍。在台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长期生活在压力下,田浩江多年来不吃安眠药无法入睡,而且入行愈久,他愈有如履薄冰的惶恐。“歌剧艺术太深奧了,每部歌剧都有学不完的东西。天生好嗓子不错是有利条件,但那只不过是发声机器,离成为歌唱家还远着呢。因此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刻苦锻炼,而且要保持像孩子一样好奇的心,永远去发掘、寻找和学习新东西。”

  走过人生的跌宕起伏,这些年来,田浩江最大精神支柱是夫人廖英华。她是位遗传学博士,来自香港一个精英家庭,从认识田浩江以来,对他的声音与演技都深具信心。是她推动了田浩江对歌剧的坚持,今天才有在大都会歌剧院里连续演出19年的伟大男低音。

  对田浩江事业影响很大的廖英华还和丈夫成立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援助许多亚裔学生包括提供奖学金,给他们办演出及介绍经纪人等。田浩江轻描淡写说:“这没什么,我以前得过很多人帮助,现在自己有能力,就希望帮助一些年轻人。”

  对想成为歌唱家的年轻人,田浩江经常以鞭策自己的话来鼓励他们。“在舞台上不能光想要索取观众的掌声,为了金钱和荣誉,艺术的道路是走不远的。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艺术、献给观众。唱歌剧也是如此,越是真诚、自然、谦虚,就越能接近艺术的最高境界。”

让更多中国歌剧走向世界

  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离开中国越久,回归故乡文化母体的愿望就越强烈。自1998年第一次回中国演出后,田浩江参演的中国歌剧日益增多。他是谭盾作曲、张艺谋导演的歌剧《秦始皇》里横扫千军的王大将军;是郭文景和林兆华联手打造的歌剧《诗人李白》中慷慨豪放的李太白;也是谭盾歌剧《茶》里九五至尊的中国皇帝……能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中国人自己的歌剧,让他由衷快意。

  上个月,他还在香港主演由“进念·二十面体”制作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多媒体歌剧,剧本根据耶鲁大学鼎鼎大名历史系教授史景迁 (Jonathan Spence)发表于1983年的同名巨作改编,编剧是他妻姨廖端丽。

  从西洋歌剧到中国歌剧,田浩江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会合不同的传统与现代,再在每个角色中找到自己。他说,让更多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一直是他的梦想,因此一方面他会帮助中国国内年轻的歌剧演员到海外学习,另一方面他会经常回中国演出,分享自己在西方歌剧舞台上表演的经验。

  他有一种迫切感,他的心,始终离不开孕育他的土地。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