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咏华:在香港做科研是一条孤独的路
日前,在香港土生土长、任职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的任咏华,凭其发光材料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赢得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妇女与科学奖”,并荣膺该奖2011年度亚太区得主,是全球5名得奖者之一,并成为香港历来第二位得主。
埋首科研20载,任咏华直言:“在香港做科研是一条孤独的路。”她指港人重视金融业,股民“通宵”观察大市,其他人不会感到奇怪;但科研人员不眠不休做研究,别人却觉得“怪怪地”。正因如此,任咏华得知自己获奖后,第一个要多谢的就是父母,对方从无质疑她走科研之路的决心,另她亦十分感激启蒙老师支志明的教导,“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任咏华”。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任咏华在港大修读化学系本科课程时,支志明已是港大化学系教授之一。其后,任咏华更跟随支志明进行研究生研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支志明是现时香港唯一一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而任咏华于2005年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等奖,此前,她于2001年38岁之际,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师徒俩现时均为港大化学系讲座教授。
任咏华先后带领超过50名博士、博士后学生进行研究。她坦言,年轻一辈对科研并非没有兴趣,“在香港做科研,被人认定为‘怪怪地’在所难免,但如果志向真的在此,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她笑言,自己并非天资聪敏,一路走来都是靠着勤奋、意志坚定,才有今天的成就。
香港研究资助局每年给予本地八大院校的科研资金约有9亿元,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给予科研的资助不足,相当“悭皮”。任咏华表示,没有一个科学家会认为科研资金是充足的,并笑言,这次获得的10万美元奖金,大部分会用在“帮补”研究工作。
任咏华又指,香港现行资助科研的制度是“项目为本”(project-based),即教授按个别的科研项目递交计划书(proposal),并向研资局申请资助。她建议香港可参考日、韩做法,“对优质的科研项目,可给予长期、稳定的资助,减轻他们的文书工作,从而更专注在研究工作上。”(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