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孙家栋院士:我给嫦娥二号发射打满分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孙家栋院士我给 2010-10-06 08:59:47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大凉山峡谷深处发出一声惊天怒吼,举世关注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演绎完美“零窗口”,成功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坚实的一步,为祖国61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正式揭开序幕。  南方日报记者高笑摄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大凉山峡谷深处发出一声惊天怒吼,举世关注的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演绎完美“零窗口”,成功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坚实的一步,为祖国61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南方日报记者兵分几路现场见证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

    孙家栋:“我给这次发射打满分”

    1号下午16时,南方日报记者应邀前往卫星发射基地见证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在基地的安排下,本报记者一路前往距离二号发射工位背后的山坡观测点。此处距离发射塔大约2500米距离。另一路记者则前往指挥控制大厅,见证历史性一刻的到来。

    发射塔上长征三号丙火箭在回转平台的环抱下,安静地伫立着。

    “整装待发。”远控楼指挥大厅的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形容。此时此刻,和记者激动的心情不同的是,指挥大厅的技术人员显得格外淡定。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01指挥员鄢利清的口令在发射场上空回荡。第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撤离塔架。

    倒计时40分钟,发射塔上回转平台徐徐打开,托举着嫦娥二号卫星的火箭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前。整流罩上,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在黄昏中隐约可见。

    “30分钟准备!”第二批技术人员撤离。

    “15分钟准备!”最后一批技术人员撤离。

    10分钟、5分钟……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也越来越兴奋。早已在山头上等候多时的摄像和摄影记者们纷纷校对自己的镜头,生怕在珍贵的瞬间错失良机。

    “……5、4、3、2、1!”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射塔,绷紧神经,屏住呼吸。18时59分57秒,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伴随着震天巨响,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飞向浩瀚的太空。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在距离发射场60公里外的指挥控制大厅内,报告声不断传来。

    “星箭分离”、“成功入轨”。火箭飞行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成功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指控大厅内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百余名专家和工作人员选择了相互拥抱的方式庆祝嫦娥二号奔月成功。

    随后,指控大厅的大屏幕打出了“热烈庆祝嫦娥二号发射圆满成功”的字幕。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给这次发射任务打满分”。

    成功实现了“零窗口”发射

    “分秒不差,嫦娥二号再次实现了‘零窗口’发射!”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

    所谓发射窗口,是指允许发射航天器的时间范围,又称发射时机。此次任务10月份只有3天可以实施发射,每天窗口长度仅有35分钟。考虑到如果能在窗口前沿发射,有利于提高卫星在轨紧急处置能力,增加卫星深空探测工作内容,中心航天人自我加压,主动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的目标,即在专家计算出的18时59分57秒,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

    “‘零窗口’不仅是全体科研人员辛勤汗水的结晶,还是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重要证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实现这一创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硬件和软件都实现了更新和重大跨越。为了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发射中心还专门引进了高性能计算机,将之前一次预报的时间从一周缩短到了一个小时。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