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中秋节的人间情怀 嫦娥奔月的传说 组图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中秋节人间情怀 2010-09-25 09:13:03
古代的人,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每天这么过,时间长了会很平淡、很单调,也记不清到底过了几天。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计算时间的方法,那就是历法。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统历法有关系

    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呢?说到底跟中华民族的历法有关系。

    古代的人,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每天这么过,时间长了会很平淡、很单调,也记不清到底过了几天。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计算时间的方法,那就是历法。

    怎么来制定历法呢?主要根据两个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虽然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但古人一直是以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太阳一年四季的位置不一样,虽然每天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但它在天上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古人理解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一圈,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左右,正好是春夏秋冬,冷天也过了,热天也过了。这样一个来回就叫做一年。至于月亮,我们会发现月亮一会圆了,一会缺了,甚至于到最后是没有了,也就是民间说的月黑天。从月圆到月黑,一般说来是一个月时间。根据月亮跟太阳的运动规律,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很多历法来规定时间,叫做阴阳合历。按太阳规律制定的就叫太阳历,按月亮规律制定的就是太阴历。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历法,有专家统计大概六十多种,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叫夏历,又叫做阴历,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决定每个月的。但它跟太阳也有关系,月亮圆缺时间长了以后,跟太阳合不起来了,那么就多了个闰月,所以有时候就有十三个月。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祖先非常关心月亮的圆缺,久而久之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于是就把这一天定做叫中秋节。[page]

    祭拜月亮是祈求平平安安过日子

    大概在周朝时,那时的天子就要在每年中秋这一天祭拜月亮,叫做迎寒。意思就是过了这一天,寒冷要来了。关于祭祀,《周礼》、《礼记》有记载。祭太阳,是在一个高台上面来祭的,因为太阳在上面。祭月亮恰恰相反,要挖一个坑来祭。按理说月亮也在天上,但先人认为,月亮是阴,所以要在地上挖一个坑。当然到了唐、宋、元、明、清,特别到了近代,人们祭月亮不再是在地下挖一个坑祭了,也是在桌子上祭的。

    到春秋战国时,有本书叫《吴越春秋》,写的是吴越的事情,那个时候祭月亮就变成了祭西王母。人们用西王母来代表月亮,用东皇公来代表太阳。也就是说在越国以前,在周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祭太阳,只是祭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的东西,但是到了春秋时,我们就已经祭人了。

    历代帝王都要祭太阳、祭月亮。北京有一个月坛公园,就是当年皇帝祭月亮的地方。但明清以前的古籍里,没有老百姓祭月亮的记载。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祭月亮是帝王的专利,轮不到老百姓祭。也有一种观点,帝王的事情有人记下来,老百姓的事情没人记。古书上不写不等于古代的时候老百姓就不祭拜月亮。

    文字记载,清代民间祭祀月亮的风气开始盛行了,摆放有一种叫做月光纸的东西。月光纸一般都叫做码张、神祃,上面绘有月光菩萨(有的地方叫做太阴星君)像。家里摆一张桌子,祭拜月亮的神,祭拜以后把这个神祃烧掉。在北方的山东、北京、河北一带,还放一种叫兔儿爷的东西。就是一个泥塑或用布做起来的兔子,意思是月亮里边的兔子。

    在杭州,《杭俗遗风》记载,祭祀还要用到一种叫做中秋斗香的东西,书上这样写:斗香,系花神店所造,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清朝末年的时候,杭州城里还比较盛行一种风俗习惯,就是在自己家里的天井里摆一个供桌,供桌上面有一个斗香,当然还要点香烛,然后祭拜月亮,希望月亮能够赐福于我们,能够保佑我们。

    在我们祖先的观念里,太阳也好,月亮也好,都跟我们是有关系的,都会保佑地上面的老百姓平平安安过日子。[page]

    大家把中秋节当成了一个团圆节

    月饼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到了明代已经有豪华型,明代万历年间的《杭州府志》就有记载。而到了唐代,赏月的习惯已经非常流行了。

    赏月跟祭月不一样,赏月就是欣赏月亮,天上这个月亮蛮好看,大家看看。白居易有一首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三五就指的是十五,十五这一天晚上的月亮是非常新的,看到这个月亮以后,就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人和朋友。这也就是当时很流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苏东坡也有一首词叫《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中秋节的时候往往是思念家人的时候。看上去天上一个很漂亮的月亮,心里想的不是月亮漂亮不漂亮,而是自己的朋友家人好不好。

    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把中秋节当成一个团圆节,有的地方甚至就把它叫成团圆节。

    唐朝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说,叫唐明皇游月宫。说唐明皇在中秋节这天看到长安城里景色非常好,突然想到要到月宫里去玩玩。那时候有一个法师,居然就带着唐明皇到月宫里面兜了个圈。唐明皇看到宫女在跳舞唱歌,还把音乐也记录下来了,这个乐曲就是《霓裳羽衣曲》。这当然只是神话传说。

    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很活跃了。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了宋代临安怎么过中秋节的: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就是说南宋的时候,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有钱人在中秋节摆开场面喝酒、赏月,穷人也要过节,那一天,天街买卖直至五鼓。天街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南路,南宋御街那里。到了明代的时候,过中秋节则转移到了西湖这边。那时的苏堤就已经非常热闹。[page]

 神话传说给月亮增添了想象空间

    中秋其实是一个月亮的运动规律。一会儿月亮圆了,一会儿月亮缺了。月亮为什么圆、为什么缺,今天我们大家都很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是如果仅仅是星球的运动的话,那就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也就没有故事。而一旦变成神话传说,就有血有肉,开始生动起来了。

    我们的祖先交流感情,主要就是通过讲故事。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关于月亮也有很多故事。

    最早的月亮神话传说是什么?大家都比较熟悉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跟羿射九日是连在一起的。嫦娥的丈夫叫后羿,是个英雄,非常厉害。古时候传说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上一片枯焦,老百姓叫苦连天。后羿就拿着弓箭去射太阳,射下了九个太阳,还剩下一个,所以地球上日子就好过一点了。后羿是英雄,但也有一个缺点——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不大好,因为他一天到晚忙在外面,除了射太阳,还要射一些危害老百姓的野兽,就把嫦娥给冷落了。嫦娥心里不开心,她知道后羿手里有一样很好的东西,叫不死药,是西王母也就是月亮神给的。嫦娥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不死药,结果她这个人就越来越轻,一飘就飘到月亮里边去了。嫦娥在月亮里边很后悔,因为月亮里也只有她一个人,还有一只自己带去的兔子。所以说,月亮里边有一只兔子。

    这个神话传说最早是出现在汉代。汉代有一本书叫《淮南子》,用一二十字记载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自从有了后,后人曾经对它有过很多讨论,有人说嫦娥很了不起,有人说嫦娥这个人做得真不应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可以讨论到底嫦娥应不应该奔月。

    总而言之,有了这个传说以后,给月亮增添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本来月亮上什么都没有,现在不对了,我们看月亮里面有一个嫦娥,还有一只兔子,那么我们想象的天地就丰富起来了。[page]


 

    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