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合医学 > 正文

陆俨少:画云水第一高手

整合医学
来源: 标签:陆俨少云水高手 2010-04-22 16:22:00
陆俨少去世前,给自己书写了一个墓碑,道是“画人陆俨少”。淡然,朴素,低调。



陆俨少(1909-1993),

  陆俨少去世前,给自己书写了一个墓碑,道是“画人陆俨少”。淡然朴素,低调。

  自谦为“画人”的陆俨少,其实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山水画艺术大师。陆俨少创造了“留白”、“墨块”、“钩云”等为传统所未有的画法,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登上了山水画艺术的又一巅峰。他的山水画被称为“陆家山水”,备受世人称道,李可染更曾评价其“画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

  今年是陆俨少逝世100周年。6月26日,“流光溢彩——陆俨少作品展和陆俨少书法展览”在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嘉定陆俨少艺术院同时开幕,展出了这位一代大师的力作208幅,文献资料50余件。

  陆俨少简介:

  陆俨少,曾用名同祖,上海嘉定人。擅长山水画。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27年从常州冯超然习国画,主攻山水。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1980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擅山水,创作继承传统,学古而化,取法自然,尤精用笔,创有“留白”、“墨块”、“钩云”等画法,为传统所未有。所作质朴清新,气韵生动,风格独立。代表作品有《峡江图卷》、《井冈山五哨口卷》、《柳子厚山水记图卷》等。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画院院长,浙江美术院教授。

  学画不可名利心太重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陆俨少或许不属于那种“天纵奇才”型的大师,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一生的勤奋密不可分,他笃信的原则是:如果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话,那么,“熟看名画三百幅,不会作画也会作”。

  1909年,陆俨少出生在上海嘉定一户商人家庭,尚未识字就性喜信笔涂抹,尤其喜欢临摹画意玄远深邃、线条感性流畅的中国画,从龙门石刻的《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到《张猛龙碑》、《朱君山墓志》、《画学心印》,常常是点着煤油灯一看就看到深夜。他每天凌晨4时就起床,由于学校的寝室里没有桌子,他就把一只大皮箱搁在方凳上当桌子,静静地坐在床沿练习书法。

  陆俨少早年随上海名画家冯超然学画,在行过拜师礼之后,冯超然对他的第一句告诫就是,“学画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而这句话陆俨少也终身铭记在心。师从冯超然后,陆俨少由“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还临摹过王石谷、王原祁、戴醇士、吴墨井、恽香山等明清真迹。广泛的临摹,使他的画技进步神速。20岁时的临摹作品,就已经功力深厚、格调高雅,被冯超然认为足可以假乱真。

  除了学画之外,他还师从前清翰林王同愈学习古诗文,好读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的诗,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的散文。后来,陆俨少在谈论画画时曾明确提出了一个“十分功夫”的著名比例,即“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他认为,画画除了需要精湛的技法之外,还需要画外的功夫,只有在修养及对事物有宏观性领悟之后,画作才可能达到鬼斧神工、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page]

  独创多种绘画技法

  尽管早年曾观摩大量历代名画,但陆俨少并非只是一味地简单临摹,而是“食而能化”, 对画史上的大名家,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择优而取。譬如,他认为,石涛“生拙烂漫的笔墨,新奇取巧的小构图,有过人之处”,但其大幅,“经营位置每多牵强窘迫,未到行云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他学吴湖帆,也并不因其名重一时、又是他艺术生涯中领路的前辈,就奉为圭臬,他曾说,吴湖帆的画“设色有独到之处,非他人所及”,但如果自己也走这条路,“虽然他的法子可以学到,然其一种婉约的词境,风韵嫣然的娴静美,终不能及”,他自度“禀赋刚直,表现在笔墨上,无婉约之致,是诗境而非词境”,所以他开始注意线条,研求笔墨点线,笔笔见笔,“不欲以色彩取媚,绝去依傍,自辟蹊径,以开创新面目”。

  中年后的陆俨少,渐渐化古人笔法为自己之笔法,创造出了自家的路数,其创造的“钩云”、“留白”、“墨块”等绘画技法,为传统之所未有,一扫柔媚之气,形成了苍润浑厚的风貌。他的山水画将云水、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浩渺弥漫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有论者以为,陆俨少后来的山水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自有一种郁勃之气回荡其间,散发着行云流水般的意气,近视远看均有一番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景象。其堪称自古以来擅画云和水的第一高手。”

  而陆俨少自己后来教学生时,方法也与当时的许多名师大相径庭。陆俨少的弟子、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回忆说,“当时一些老师要求学生的画必须像自己的,否则就很生气。而陆先生却总在说明白画理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他说如果他的教学方法成功,学生们以后能出来的就不止一两个,否则,就全军覆没。”

  事实上,陆俨少在浙江美术学院建立的一整套科学的山水画教育体系,至今仍在中国美术学院沿用。
 

  一生简朴:一家七口蜗居20平方米屋子

  在艺术上博大精深的背后,是陆俨少极其简朴的生活。

  陆俨少的青年和中年时期,都在动荡中度过,“文革”期间,作为“右派分子”,更是经受了种种磨难。到了晚年,一家七口,仍依靠他一人的收入度日,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画桌既是写字台又是饭桌,也是孩子们做功课的课桌。据说,有时候有人请陆俨少吃一顿饭,或是蒸一条鱼送给先生,陆俨少觉得过意不去,就回来给人画一幅画送去。在那张既是写字台又是饭桌的桌子上,陆俨少创作了数千件作品。因为经济拮据,陆俨少不会享受人生,吃喝玩乐更不会。当时,上海收藏成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收藏,陆俨少回答说,“我连饭都吃不饱,搞什么收藏啊。”

  孙永是陆俨少从上海画院调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后的第一届研究生,他回忆说,“老师的家人说,老师年轻时长相秀气,但我见到老师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个样貌羸弱的先生。”他说,当时的陆俨少留着一头灰白色及肩的长发。那是因为有一次陆俨少生病,长时间没有理发,别人说他还是长发感觉好,于是他便保留了这个发型。晚年的陆俨少还因为哮喘等病,身体虚弱,总是拄着拐杖。

  由于病魔几度折磨,1993年10月23日,陆俨少在上海溘然逝世,走完了他一生坎坷而又辉煌的历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极其朴素。”孙永说,这便是老师在他心里的样子。[page]


 

  陆俨少论“十分功夫”

  “画画的十分功夫,应该是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我提出这个比例,其用意是学画不光是作画,还有画外的功夫。

  四分读书。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关乎学好画的第一要事。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加以对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见解,以及笔有韵味神采等,亦即前人所主张的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学画而不读书,必致营养不良。

  三分写字。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一支毛笔,用好它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而写字是训练用笔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要笔尖、笔肚、笔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锋,起倒正侧,得心应手,无不如志。老辈告诉我们,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写字则不可一日间断。书画同源,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帮助。写字中间,不能有败笔,是人们所能理解的,而作画中间,点线杂陈,千笔万笔,要求无一败笔,人所不能理解。

  虽然古人有云,一有败笔可以随即掩盖改正。而不知如何改正,欲盖弥彰,越改越糟,只有在习字中间,一笔不苟,养好无败笔的习惯,那么起讫分明,浮烟涨墨,无所点污,而有透明之感。再则书法艺术,沿流至今,名家辈出,总结了很多好的形象经验,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用到画上去,能增加线条美。

  我提出三分画画,人或认为画的分量太少了一些。其实读书写字占去十分之七,终极都为画服务,所以画是不嫌其少了。”
 

  作品备受拍卖市场欢迎

  作为上世纪末中国画坛的传统派大家,陆俨少的画作较早地走上了国际市场。香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就推出陆俨少的作品81件,但其价位都不高,每平方尺平均仅三五千至1万元港币左右。如在国际拍卖市场首次亮相的《黄山松云图》立轴,约3平方尺,成交价为5000港元。81件作品中成交价超过10万元的仅3件。

  不过,从中国大陆有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陆俨少的艺术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市场价位也扶摇直上。在1994年北京翰海首届拍卖会上,高89.5厘米,宽46厘米的《雁荡泉瀑图》立轴,以4.84万元成交;高135.8厘米,宽69厘米的《高江急峡图》立轴,以18.7万元成交;高123厘米,宽56厘米的《山水》立轴,以30.8万元成交,都远远超过了苏富比、佳士得拍卖陆氏作品的国际价格。到2003年,更是出现了4件超过百万元的作品:北京荣宝推出的《宋人诗意册十二开》,以220万元成交;北京翰海推出的《云山赴集图卷》,以170万元成交;中贸圣佳推出的《四季山水四屏》,以104.5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春江不老图》立轴,以101.3万元成交。尤其是《杜甫诗意百开册》,在2004年春季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书画最高价位。每开高44厘米,宽28厘米,平均价为70万元。

  佳士得拍卖行认为,从目前情况看,陆俨少作品走势相当坚挺,后市仍将继续走红于拍卖市场。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